第52章 水冲堤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听说按照这个图纸,他们只需要把现场杂物清理干净,其他直接不动,在外加一些框架,会比原来的更加结实。

特殊角度还能减少河流冲击。

就差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这也是受限于鄘朝工匠的知识水平,后世自然有更加精妙的设计,但在当下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还能提升效果。

靖王也不耽搁,立刻下令招募劳力,今日就开工。

速度快的话,不耽误回家过年。

早一天建成,南淮郡也能早日恢复民生,毕竟大家都害怕再来一次洪水。

这边紧急修复堤坝,那边也在陆续带回流落各处的灾民。

周边郡县自发派来工匠,帮助修复房屋,清理道路。

百姓们看着有希望,也重新振作起来,开始重建家园。

大灾后担心有大疫,靖王从太医院带来几个专攻疫症的,然后从临近县采买草药,提前预防。

淹过的地方都用草药水消毒,死的人太多,面目难辨,直接就地焚毁,然后把灰烬统一收集起来,埋在堤坝附近的林中,等死亡人数确定了,会统一雕刻墓碑。

就算给这些人一个魂归之处,也给活着的人一个祭祀的地方。

灾区包含五个县,原本有二十五万人口,灾后剩余十三万人。

差不多少一半,很多都是全家在睡梦中就被洪水吞没。

也有很多本来可以救活,却因为郡守的命令耽误最佳救助时间。

这已经比原剧情好很多,这次的江南大水,是光启帝在位期间最大的案件。

因为江州官员腐败包庇,事情传到京城比这次还要晚半月,香苗县也无人逃到京城。

伤亡人数达到二十万人,那次之后,南淮郡一半县区,十室九空。

光启帝大开杀戒,主谋直接九族消消乐,几个帮凶也是三族走起。

砍头的血把地面都染红了。

当时的死亡人数并没有这么多,后来堤坝迟迟修复不好,引发二次洪水,才造成新的伤亡。

到后来,南淮郡也从最富饶的地方,变成年年需要救助的地区。

缺少江州的财政支持,云臻的儿子上位时,国库存银不足,财政紧张。

在几次外国入侵中都落了下风,光启一朝收复的失地,被抢夺一半。

鄘朝也开始走下坡路。

江南水患也被称为鄘朝历史的转折点。

不然卢静姝哪会记得一个水患日期呢,她又不是文科生。

对这些历史事件并不敏感。

实在是这件事在鄘朝后续历史被反复提及,每个皇帝都要感叹一番。

连这个小世界的后世之人也在感叹,他们的历史书,这个内容可是必考的。

她这个小蝴蝶,还是带来一点点影响的。

卢静姝看着蔚蓝天空,万里无云。

心中大安,总算没有被小世界警告。

把手中的信纸折好,交给素梅收进箱子中。

好大儿的字不错,这次的信也很有收藏意义,放起来,后世有人看到,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细枝末节吧。

卢静姝都知道了,皇帝自然也知道这件事,他是通过靖王送来的各种资料推断出的。

包括悦兮阁的棚子,香苗县的人,荣云澈的功劳,他都知道。

没有这些巧合,他的子民这一次要再少几万人。

皇帝恨不得现在就让人把熊家全砍了。

可是还不能。

安抚灾民,灾后重建,然后才是秋后算总账。

靖王也不能一人兼顾所有。

这次堤坝的材料是军队亲自送达的,每种材料都在采买时审查好几遍。

这些售卖材料的人,也都在户部记档。包括家里几口人叫啥名,外嫁女女婿,朋友都记录在案。

就差明着说:只要有问题,你们就一起死吧。

劳工都是附近的百姓,看到这里的惨状,心有戚戚,做工都比平日认真。

哪里不合适,立刻重新做,都不用人监督。

工部的主事每天就住在这里,天不亮就起来看着,深夜才去休息。

大家齐心协力,原本需要一月的工期,愣生生二十天就完工了。

完工当日,很多百姓自发赶来,看着成型的堤坝,纷纷跪地叩首。

希望个屏障能够保护他们,不再受洪水侵蚀。

因为是荣云澈画的图纸,大家都笑称这个堤坝叫“荣公堤”

连小工都知道这件事,谈话都是

“你去荣公堤做工工钱多少?”

“荣公堤何时可以建成啊?”

这边堤坝建成的消息刚派人往京中传信,当夜再次下起大雨。

甚至比上次洪水时还要大。

百姓们本就因为上次洪水,心有戚戚,看见大雨就心中紧张。

觉也不睡就跑到远处高地上等着。

这里正好能看到完整的堤坝。

暴雨倾泻而下,江水快速上涨。

肆虐的水流一下下冲向新建成的堤坝。

在巨浪面前,堤坝都显得渺小起来。

所有人都在看着这一幕。

靖王也带着人在堤坝旁边看着,若有意外,他也没脸再回京了。

荣云澈自然也在,他面容煞白,眼睛却亮的吓人,眼都不眨盯着堤坝。

每次水流和墙壁碰撞的声音传来,他都感觉自己心脏要停止跳动。

在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

雨伞和蓑衣根本抵挡不住雨水,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贴在身体上。

打伞只为了能看清对面堤坝的情况。

一旦决堤,这里将再次被吞没。

这个时候疏散人群已经来不及了。

跑又能跑多远呢?

直到天慢慢放亮,雨水才逐渐变小。

没有人组织,大家开始一个个跪下来,朝堤坝磕头。

靖王等一众官员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