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雷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火势烧了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停歇,这场堪比火烧洛阳的惨案发生在众人眼皮子底下,随着最后一支救援队伍带着少数被烧伤的几人从火里逃出后,众人脸上也满是复杂之色。  

李世民木然的看着眼前还在燃烧的火焰,回头看着那些被救出来的幸存者,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惨然“世民,罪该万死。”  

最后指挥完了大军进行了补救后,李世民抽出佩剑便朝着脖子摸去。  

陶玉随手射断了他手中的佩剑瞥了他一眼“什么意思?一死了之?”  

陶玉瞥了李世民一眼。  

“活着赎罪比你当个懦夫一死了之要好。”  

今日李阀出了这么一遭事,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争天下的能力。  

现在这隋末的烂摊子,可以说也就本地人可以处理,陶玉准备拐人走,后顾之忧总是要解决的。  

因为之前围堵自己,再加上活死人事件和窃运者联盟。  

意外的在外部压力下,将如今天下的代表都汇聚了起来,这倒是大大节约了很多的时间。  

宋阀,陶玉也不反对啊,大家合计合计整合一下,这比杀来杀去不好多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跋山涉水前往新开拓区,近乎是不可能,射雕世界的距离差不多就是极限,还得是精锐士兵这种程度。  

大唐是不用想了,只能带走一流高手以上的一些强者。  

所以三个武林世界的原住民,肯定也就是只能本土解决。  

而目前来说这三个世界本身也不算弱,等到将枪械和机械制造这些东西逐步引入,慢慢焕发出生产力后,这几個世界凭借人口优势必然能成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地。  

想要真正完成改变,这时间甚至都不是十几年能够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  

地球当初那个日不落帝国的人数不少了,但想要管理海外殖民地,也依然困难重重。  

现在新开拓区这,就算把没什么管理能力的外城开拓者都算上,也就几万的人数,当真是没有什么卵用。  

外城的文盲率摆在这里,真不如原住民管的好。  

所以老开拓区那边本身也是以合作模式为主。  

最近的一些原住民区尽可能控制或间接控制,距离远的就是以互相尊重的方式来形成攻守同盟。  

在深渊,大家的确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和灾害,攻守同盟本身也是有基础的。  

公司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来捋顺这些世界。  

公司要的是权利,而不要这种治理国度的义务。  

原住民自己管,然后通过贸易或者其他手段把需要的特产弄来就行!  

原住民又没办法和开拓者这样使用愿力!  

老开拓区都是如此,那新开拓区就算是相邻的世界,短期都是不可能掌控的。  

做事的,还是要靠人,这也是陶玉宁愿股份要少一点,也要将自己摘出管理序列的原因。  

太费精力了。  

所以,大唐这边必然也要先把目前的乱世终结。  

隋末890万户,唐初200万户,可想而知这乱世会带来什么人间地狱…  

人只能一胎一胎的生,但却可能一万一万的死…  

在正好天下几大豪强都汇聚在一起,而李阀又出局的情况,陶玉让他们好好商议商议,自己则是跑去杨公宝库拿邪帝舍利了。  

还直接拎走了本来准备去找宇文化及的双龙。  

如今宇文化及已经被李阀困守孤城,进退不得,本来双龙是正好准备去报仇的,但陶玉邀请倒也不差这几天。  

长安经过一场大火,可以说满目疮痍,到处都残留着浓烟和焦土,这种环境要让他们找出位置,还得多花点时间。  

而陶玉则是趁着他们找的时候,开始适应起了刚刚入手的闪电奔雷拳。  

这近乎于就是一套掌心雷的施展手段,茅山正统,不过可惜的是单单闪电奔雷拳并没有那种接引天雷的方式。  

或许是练到高深境界后配合符箓的一种感悟。  

没神化之前,陶玉尝试了几下,自身精气神合一,加上是吸收类的技能,用起来虽顺畅,但威力却是差强人意,只能说合格,并不比自己其他的技能强。  

降龙十八掌拍一条金龙出去效果还更直观,只是附加了雷霆属性,对破邪有着奇效。  

但在神化之后,却是给陶玉带来了一阵惊喜。  

闪电奔雷拳·改:可与阴阳五行结合,释放不同雷法。  

这毫无疑问是直接和长生诀联动起来了!  

二次神化后更加纯化的真元,再加上自己获得各自一缕融入的意境,让陶玉轻易的就适应了这神化后的法门。  

在双龙正在一处残存的石桥附近摸索的时候,陶玉左手之上一道道亮金色雷霆闪烁,右手之上则是暗金之色的电光。  

左边的霸道刚猛刺目,右边的稠密细腻。  

这是陶玉催动自身真元再直接结合附近天地元气所引动的雷法。  

庚金之雷和辛金之雷!  

一阳,一阴。  

随着陶玉的意志的集中,手中不断吸收着体内真元和天地元气的神雷,也开始了变形,逐渐扭曲,压缩化作了球形的形态,只是旁边时不时还有着雷光在跳动。  

还发出了电离空气的滋滋声,空气中有着一缕臭氧的味道。  

“找到了!”  

寇仲和徐子陵不知道后面陶玉的实验,欣喜的说到。  

只是随着他们回头,也有点发呆的看着陶玉又在那‘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