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诗词格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可能就是当了家长的通病,看的适合的场景,不自觉就想带孩子学习

沈君虽然宠溺安安,但是对于安安的学习和教育,沈君从来没有落下过,只不过他的教育方式更加温和。

潜移默化或寓教于乐。

就像是眼前。

安安虽然有点累了,但是今天玩的好开心,所以大眼睛已经亮晶晶,听到沈君的话之后,安安皱着小眉头想了想,然后小手一拍:

“安安记起来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安安糯糯甜甜的声音回荡在山野上,童声稚语,山川如画,一时让直播间观众愣了神。

不过下一秒,画面破碎,安安卡壳了:

“来鸿......来鸿......”

沈君笑了笑,宠溺的揉了揉安安的脑袋,随后带着安安背道: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安安晃着小脑袋重复: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随后一大一小,一个低沉磁性,一个童声稚语的朗朗书声在山野间回荡: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沈君带安安背诵声律启蒙的时候,直播间观众倒是没有察觉到什么异常,就以为这是普通的儿童启蒙读物罢了!

最多就是内容诗意、节奏朗朗上口,还挺好听。

有人考虑着以后可以给自家孩子买一本,到时候当做启蒙读物

然而直播间的普通观众没有察觉到,但是直播间的一些专业观众却神色逐渐惊疑,甚至凝重了起来!

曲清婉是燕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本来在宿舍正在写专业作业。

她们大三选修了一门课程,叫做古诗韵律美学,上课的老师则是燕京大学汉唐文学、古典诗文知名研究学者。

唐叔颐。

曲清婉现在写的作业就是唐叔颐布置的作业。

作业是诗词对句。

简单来说就是唐叔颐出了一份卷子,卷子上只有诗词的前半句或者一个词,需要学生对出后半句以及对应的词!

这个作业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完成起来其实非常困难!!!

因为这个作业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例如对仗工整,声韵协调,是否押韵以及对仗的意象是否适合等等

反正就是个很难很难的作业!

即使曲清婉是这一届汉语言文学的学霸,也感觉非常棘手。

但是棘手也得完成,谁让她是课代表呢!

所以她下午没课就在宿舍开始完成作业,但是这个作业不是想搞就能搞完的,得要脑子!

而且还得查很多的东西。

下午做了一会曲清婉就感觉脑子逐渐发晕,甚至都有点看字不是字的感觉了!

曲清婉就想着看个什么放松一下脑子。

结果刚上网就看到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直播,曲清婉看到的正是沈君和安安那组直播间。

她成天埋头学习,完全不知道之前的舆论,她只是感觉直播间的画面看起来特别有诗意。

文科生,就喜欢这种调调。

另外沈君和安安的直播间没有那么的闹腾,现在很多综艺都特别闹腾,曲清婉并不是特别喜欢那种。

沈君和安安的直播间正合她的心意。

于是就停在了直播间。

一边看着节目,一边思索着作业。

沈君带安安背诵声律启蒙的时候,曲清婉的作业再次卡住,正啃着手指头思索,神色纠结。

然后曲清婉就听到直播间传来的声音。

一大一小,一个低沉磁性一个纯真童稚,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味道。

而且这背诵的声音朗朗上口,节奏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以及非常的......熟悉?

曲清婉走神的大脑突然一愣!

随后猛然瞪大眼睛看向手机上的直播,此时直播间山川青葱,白云悠悠,曲清婉听清了沈君和安安背诵的内容!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当这一句诵读结束的时候,曲清婉已经不知道是什么神情,只知道她有些合不拢嘴,声音无比结巴:

“这.......这......这!”

“这不是我的作业吗???!”

曲清婉震惊而又错愕的狠狠咽了口唾沫,神色中充斥着难以置信!

沈君和安安背诵的内容赫然是诗词对句!

虽然跟唐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并不相同,而且沈君和安安背诵的更为简单一点,但是大差不差,都是诗词对句!

关键是!

这个作业对于她来说,已经非常困难!

甚至她感觉直播间那个小女孩背诵的东西,她有的都不一定能对上,而且沈君和安安还没结束!

越背越多!

越发惊人!

曲清婉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霸,而且还是选修课的课代表,她对于诗词格律的学习和研究很认真!

唐老师甚至说过让她后续考虑考研!

所以曲清婉对于国内的诗词研究情况大致都有了解,她完全没听说过诗词格律已经有幼教版本!

最低不过是中学版本!

而且那些版本相较于沈君和安安如今背诵的内容来说,完全是天与地的差距!

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沈君和安安如今背诵的内容,曲清婉心中甚至冒出一个念头:

这个格律内容对于中小学来说有点高级,但是对于她这种大学生来说......刚刚好!

曲清婉甚至听着沈君和安安的背诵,突然感觉自己对于韵律的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