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三章青山疑云(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吴的酒坊,就是一座低矮的木质二层小楼。  

门前用青砖黄泥堆砌着几口炉灶,上面还搭着一个遮风挡雨的棚子,炉边还堆着一些未烧完的干柴。  

平常清早,这里火炉正旺,酒香扑鼻,那个熟悉的小老头已经开了门,佝偻着身子,把屋子里的桌椅板凳抬出来,来的早的,已经坐上了。  

昨天老吴头没出摊,常来的熟客没多想,最近雪下的密,天寒地冻的,一大清早,一般人还真顶不住,毕竟人家年纪大了,歇息一天也正常。  

可到了今天,一位手蜷在厚棉衣里的更夫细心,见这门口的雪都积了半尺来厚,没人清理,觉着不放心。  

“门口的雪都没动,想办法进屋里看看。”  

“人年纪大了,该不是害了病,这老吴又无儿无女的。”  

“找找!”  

大家都知道这小老头无儿无女,怕人一老生了病,没人照看,死在屋子里。  

几个更夫和苦力,都是底层百姓,大家常年在这小酒馆里吃个早酒,驱散一夜的劳累或是准备一天的生活,对这地方有了感情,立马骚动起来。  

“赶紧的!”  

有的扒着窗户,朝着小楼里面喊。  

有的身手矫健,爬上了二楼,从天窗里进去。  

“老吴头”  

“老吴头”  

没多久,大家发现。  

屋里没人!  

可这冰天雪地,大雪封山,一个老头能去哪里?  

“要不,咱还是去报官吧!”有人不放心。  

“行!”  

于是不久后,青山县衙,几位热心的酒客来到衙门,报了官。  

“噔噔噔”  

青山县衙,后院,急促的脚步声在后院的走廊噔噔响起,直去县令的住宅。  

很快,一位身穿青色皂衣的衙役,脚下快步,一只手扶着刀,见到了正在着装的县令张城。  

“大人,有急事禀报,有人报官,说城东甲子巷双流角卖酒的老吴头失踪了。”  

“那就迅速带人去查案,不用专门通知本.”张城正在整理红色飞禽官袍上的褶皱,甩了甩袖,话说到半路上,下一秒猛然转头,眉眼一跳,盯着来报告的差役,  

“你说什么?”  

“谁失踪了?”  

那衙差知晓大人的反应从何而来,他脸色也很严肃,这次换了个说法,  

“就是那位替陈中郎将守院的老人家!”  

青山县县令张城终于确认了这件事,脸色立马发红,忍不住呵斥:“那还等着做什么,赶紧派人去查啊。”  

“快备马,本官得亲自去看。”  

张城要亲自去看,他是见过老吴头的,当初那位老人家带着当时还是巡山校尉的陈渊的命令,来过县衙。  

他记得那次,是自己自作主张,带着衙门的人去支援陈渊。  

张城知道,这位老人如果失踪,后果可能很严重。  

反正自己现在要疯了。  

“大人先不要心急!”  

“属下已经派人去了。”  

那位衙差赶紧拦住急匆匆冲到外面去的大人,随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人,来报官的是几个经常在这位老人家摊子上吃酒的散客,他们说老人家已经两天没出摊了,以为人家生了病,进了屋去看没人,不放心来报官。他们并不知道老人家的身份。”  

“属下在想,老人家不是在替陈中郎守院么,或许这位在陈中郎甲子巷住过的院子里,才闹了一场乌龙。”  

“所以属下想,还是先去那院子看看。”  

张城一听,确实有几分道理,心绪稳了一些,随后眉头一皱。  

“那座院子被设下了禁制,不能近身。”  

“你去通知练校尉,她应该有办法。”  

张城口里所说的练校尉,是后来接任陈渊,担任本地巡山校尉的练霓裳,传闻两人关系不俗。  

但练校尉不住在青山县。  

而是住在八百里浪荡山里头。  

不久后,县衙后门,冲出一匹枣红色大马。  

“驾”  

“驾”  

“驾”  

刚才汇报的衙差坐于马背上,踢踏踢踏,朝着城外去。  

只是刚出城不久,就听城外喧嚣,人声骚动。  

“外城”中,有不少百姓走出来,看着西北方向,发出惊呼。  

只见,西北方向最近的一座雪山,雪花如山体滑坡一般飞流而下,而在飞崩的雪花之间,有狰狞异兽拉着一辆辆华盖马车,踏雪直下,朝着青山县渡空而来,蹄子震动,踏的震天作响。  

等距离越来越近,外城的百姓看的清了,一声声带着惊慌的嘈杂声和倒吸凉气声不约而同响起。  

“那是什么?”  

“好像是妖魔!”  

“啊,好吓人,妖魔拉车。”  

“那车里面坐的是什么人?”  

“它们飞进城了.”  

只见天上,一头头类似虎豹,带鳞片的异兽,拉着八辆马车,就这么当着青山县百姓的面,从他们头顶上飞过,气势惊人地直接飞进了青山县。  

随后径直停到了青山县看起来最气派的一家客栈前。  

其实也不过是一座六层的客栈!  

那些异兽气势吓人,把街上附近的百姓吓得仓惶四散,  

“啊,妖魔。”  

“哎哟”  

有的吓得跑急了,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幸好,这大早上,天气还冷,街上的人还不多。  

有一个倒霉的路人,被吓得呆立不动,结果一头虎豹异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