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阁双月(1/2)
青龙大陆坐拥无尽疆域,地势高低起伏,山脉绵延犹如一条条巨龙穿梭,而千重山正好位于青龙大陆西部,是整个大陆的西边最远的地方。(小说文学网)千重山是一座名山,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多少千古名句被传诵至今。千重山高耸入云,真的有种山高千寻之感,千重山也是一座奇山,从山脚往上走,全是嶙峋的怪石,看不到一草一木,但随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山还是那石头山,但植被逐渐增加,整个山腰之上郁郁葱葱,数座庞大的古殿隐隐可见,小溪不断地从山顶流下来,这些小溪乃是山顶的灵泉喷出地表后形成的溪流,灵泉是整个千重山地下灵脉之所聚,大量的灵气通过泉水滋养了这条山脉的各类生灵。
千重山山顶古木参天,有些几乎要数人才能合抱,各种奇花异草长在崖壁上,不知有多少年月。灵泉从崖壁上直达半山腰,一条十几丈长的银色瀑布从天而降,简直是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景。在参天古木之间,掩映着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古老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根根栏杆上雕龙画凤,甚是壮观。只要在半山腰处就可以看见在山顶的牌楼,牌楼上龙飞凤舞的写着两个大字“易阁”,走进一看才发现这两个字是由一条条雕琢的小龙组成,这些小龙彷佛随时都在移动,都在云中飞舞翱翔,极为正确的诠释了“易”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变化之道,可见雕刻之人也是对易经研究有极深的造诣方才能够雕刻出如此佳作。
易阁是当年周易真人所创,周易真人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只用了断断二千年就成为圣人境巅峰高手,为了追求不朽之道,冲击不朽神位,只可惜最后消失在九色天雷之下,生死不知实乃一曲悲歌。自从开派祖师周易真人冲击不朽神位消失以后,整个易阁逐渐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的威势,当年的易阁可谓是修道界执牛耳,今只算得上中上水品的宗派,阁中人才凋零,拉帮结伙,嫉贤妒能,人人都想占用最多的资源,阁中权贵的子弟,无论天资如何能否修行,直接获得大量的资源,易阁这头百足之虫已经病入膏肓,病倒只是时间问题了。
易阁建在半山腰,掩映在一片片翠绿之中。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殿,上书“众生”二字,唤作众生殿,意欲接纳众生,收集香火之力。众生殿乃是平常上山的香客烧香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多少往功德箱中施舍一二。过了众生殿再往前走,就到了天师殿,此处乃是易阁传授功法以及众弟子修炼的地方,供奉着祖师的圣象。在天师殿的左边有一排排木屋唤做枯荣殿,枯荣殿是易阁所有弟子的居所。而在后山则是易阁的重地,这里是一个大山谷,面积颇为庞大,谷中布满了青竹,在竹林中零星的分布着些许竹楼,竹谷的大名便是由此而来,竹谷中住的是易阁的一些前辈先贤,所以平时很少有人入谷,显得颇为宁静。易阁的后山除了大片大片的竹林外,还有一口灵井,也不知是何时所建,井口呈方形,长宽大约六尺,深不见底。灵井中的泉水不停往外直冒,好似一颗颗碧玉。
在千重山脚不足十丈的地方有一潭碧波,宽达数十丈。当地人称之为龙潭,大概原因是这龙潭的水从不干枯,好似有龙居住一般而得名。此时正值中午,大量的人流正在往山上而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到山上上香祈福的人。在人流中走出一个身穿青衣的少年,大约十二三岁,皮肤黝黑,头发披散下来,在颈部用一条黑色丝带系在脑后。身高六尺而且剑眉虎目,整个人看上去竟有几分神武。少年肩上扛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残剑,给人极不搭调的感觉。此刻他正准备上山,不过可能他有点渴了,就走到龙潭边放下残剑,蹲在龙潭边上大口的喝着清澈的泉水。他喝完擦了擦嘴上的水珠,扛上残剑大步径直向着山上而去。
此青衣少年唤作龙双月,师从易阁千叶真人。龙双月此次乃是奉师命下山前往千重山不远的一个叫做龙头山的村子查探凶蛟为患的事,如今他屠戮凶蛟大胜而回。每次山下的村民有什么怪事千叶真人都会叫龙双月独自去处理,这是千叶真人对他的一种考验,同时亦是一种历练。毕竟玉不琢不成器,十二三岁的龙双月在千叶真人眼里就是一块璞玉,需慢慢雕琢一番。
易阁天师殿正殿之内,此刻盘坐着三位道人,正对殿门白发老道貌似正在传授修炼之法,老道一身白衣,方脸略长,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十分飘逸。老道的白色道袍背后秀有一幅阴阳太极图,此图好似在散发着阴阳之气,一眼看去竟有被吸入太极图中的感觉。白发老道对面盘坐着两个中年道人,一个一身黄衣,衣服上绣着一个鼎,鼎中正冒着灵药之气,好像有丹药从丹炉中飞出一般,端的是神奇无比。另一个道士一身黑衣,个子颇高,身形偏胖,脸上总是布满了笑容。下巴留有一撮山羊胡,衣服上也有刺绣,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道符。
这三人中白衣道人就是龙双月的师伯裘天,人称阴阳居士,乃是易阁掌教,使的是一口阴阳剑,黄衣道人是龙双月的师叔夏枫,以炼丹见长,自号丹鼎真人;黑衣道人就是龙双月的师傅上官夜,以画符捉鬼见长,人称鬼道士,号千叶真人。夏枫和上官夜都是裘天的弟子。
龙双月每次完成任务回来都会先去告诉师傅,这是数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此次龙双月又干净利索的完成了师傅交代
千重山山顶古木参天,有些几乎要数人才能合抱,各种奇花异草长在崖壁上,不知有多少年月。灵泉从崖壁上直达半山腰,一条十几丈长的银色瀑布从天而降,简直是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景。在参天古木之间,掩映着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古老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根根栏杆上雕龙画凤,甚是壮观。只要在半山腰处就可以看见在山顶的牌楼,牌楼上龙飞凤舞的写着两个大字“易阁”,走进一看才发现这两个字是由一条条雕琢的小龙组成,这些小龙彷佛随时都在移动,都在云中飞舞翱翔,极为正确的诠释了“易”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变化之道,可见雕刻之人也是对易经研究有极深的造诣方才能够雕刻出如此佳作。
易阁是当年周易真人所创,周易真人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只用了断断二千年就成为圣人境巅峰高手,为了追求不朽之道,冲击不朽神位,只可惜最后消失在九色天雷之下,生死不知实乃一曲悲歌。自从开派祖师周易真人冲击不朽神位消失以后,整个易阁逐渐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的威势,当年的易阁可谓是修道界执牛耳,今只算得上中上水品的宗派,阁中人才凋零,拉帮结伙,嫉贤妒能,人人都想占用最多的资源,阁中权贵的子弟,无论天资如何能否修行,直接获得大量的资源,易阁这头百足之虫已经病入膏肓,病倒只是时间问题了。
易阁建在半山腰,掩映在一片片翠绿之中。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殿,上书“众生”二字,唤作众生殿,意欲接纳众生,收集香火之力。众生殿乃是平常上山的香客烧香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多少往功德箱中施舍一二。过了众生殿再往前走,就到了天师殿,此处乃是易阁传授功法以及众弟子修炼的地方,供奉着祖师的圣象。在天师殿的左边有一排排木屋唤做枯荣殿,枯荣殿是易阁所有弟子的居所。而在后山则是易阁的重地,这里是一个大山谷,面积颇为庞大,谷中布满了青竹,在竹林中零星的分布着些许竹楼,竹谷的大名便是由此而来,竹谷中住的是易阁的一些前辈先贤,所以平时很少有人入谷,显得颇为宁静。易阁的后山除了大片大片的竹林外,还有一口灵井,也不知是何时所建,井口呈方形,长宽大约六尺,深不见底。灵井中的泉水不停往外直冒,好似一颗颗碧玉。
在千重山脚不足十丈的地方有一潭碧波,宽达数十丈。当地人称之为龙潭,大概原因是这龙潭的水从不干枯,好似有龙居住一般而得名。此时正值中午,大量的人流正在往山上而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到山上上香祈福的人。在人流中走出一个身穿青衣的少年,大约十二三岁,皮肤黝黑,头发披散下来,在颈部用一条黑色丝带系在脑后。身高六尺而且剑眉虎目,整个人看上去竟有几分神武。少年肩上扛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残剑,给人极不搭调的感觉。此刻他正准备上山,不过可能他有点渴了,就走到龙潭边放下残剑,蹲在龙潭边上大口的喝着清澈的泉水。他喝完擦了擦嘴上的水珠,扛上残剑大步径直向着山上而去。
此青衣少年唤作龙双月,师从易阁千叶真人。龙双月此次乃是奉师命下山前往千重山不远的一个叫做龙头山的村子查探凶蛟为患的事,如今他屠戮凶蛟大胜而回。每次山下的村民有什么怪事千叶真人都会叫龙双月独自去处理,这是千叶真人对他的一种考验,同时亦是一种历练。毕竟玉不琢不成器,十二三岁的龙双月在千叶真人眼里就是一块璞玉,需慢慢雕琢一番。
易阁天师殿正殿之内,此刻盘坐着三位道人,正对殿门白发老道貌似正在传授修炼之法,老道一身白衣,方脸略长,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十分飘逸。老道的白色道袍背后秀有一幅阴阳太极图,此图好似在散发着阴阳之气,一眼看去竟有被吸入太极图中的感觉。白发老道对面盘坐着两个中年道人,一个一身黄衣,衣服上绣着一个鼎,鼎中正冒着灵药之气,好像有丹药从丹炉中飞出一般,端的是神奇无比。另一个道士一身黑衣,个子颇高,身形偏胖,脸上总是布满了笑容。下巴留有一撮山羊胡,衣服上也有刺绣,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道符。
这三人中白衣道人就是龙双月的师伯裘天,人称阴阳居士,乃是易阁掌教,使的是一口阴阳剑,黄衣道人是龙双月的师叔夏枫,以炼丹见长,自号丹鼎真人;黑衣道人就是龙双月的师傅上官夜,以画符捉鬼见长,人称鬼道士,号千叶真人。夏枫和上官夜都是裘天的弟子。
龙双月每次完成任务回来都会先去告诉师傅,这是数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此次龙双月又干净利索的完成了师傅交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