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传世之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只绣眼。  

其中一只站在树梢末端,微微晃动,脑袋左顾右盼,不时低头啄一下。另一只则扑腾着翅膀飞过来,但未落到枝叶上,而是滞空于同伴身前。  

陈景乐眼睛一亮,眼前这一幕简直就是一幅活的画卷。  

他不缺技巧,缺的是灵感。  

“不过绿叶跟绿色的绣眼,颜色堆叠,不好画啊。”  

就在陈景乐蹙眉时,一只绣眼从茂密的龙眼树叶里飞出,飞到他院子里那颗的三角梅枝头上,紧随其后又有两只。  

“这个好、这个好!”  

陈景乐欣喜。  

红与小鸟,就没有颜色上的困扰了。  

无论是绣眼还是三角梅,陈景乐都再熟悉不过,当即决定以这两者为主体,画一幅鸟画。  

想法是有了,不过想画好一幅画鸟图,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是说水平高就可以随意画,相反,水平越高,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绘画,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先确定整体结构,动态、形态、和叶的先后,这些都要考虑进去,再分别画出各部分重点。  

具体参考南宋画家林椿的作品《琵琶山鸟图》,就是工笔绣眼,堪称古法工笔鸟巅峰代表。  

该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工笔讲究写实,要画出真实感。  

比如画鸟部分,要根据鸟的羽毛颜色去不断调整墨色,界定好黑白灰的关系,从而进行分染,一步步上色。  

枝叶形态,瓣脉络,都要一一呈现,画出立体感。  

画画是一件很考验耐心的事情,特别是工笔,出了名的慢,不能急,急就容易出错。  

不像大写意。  

画一幅工笔的时间,都够画十幅大写意了。  

很多以卖画为生的画师,就是拿着写意画去卖钱,再去慢慢画工笔。  

工笔鸟发展到今时今日,各种技艺都已经非常成熟,但画不好的人依旧画不好。  

《琵琶山鸟图》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级作品,很大程度就是鸟儿画得极为灵动。鸟的神态动作,必须活灵活现,不能呆滞。  

特别是眼睛。  

要知道鸟是一种很警惕的生物,一双眼睛总爱四处张望,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喜欢打鸟的尼康佬应该深有体会。  

所以鸟的眼睛,坚决不能画得太呆,呆滞就意味着无神,即便其他部分画得再好,都称不上一幅好作品。  

陈景乐下笔很稳。  

他脑海中已有作品的成品图,只需将其描绘出来即可。  

动作看似不快,但中途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出错,与鸟在他笔下一一呈现,一小时下来,竟然差不多要完成。  

当真神速!  

最后一笔画完,陈景乐审视着眼前的作品,很是满意。  

“不错!”  

落款,盖印。  

拿出先前写的那幅字,一起拍照发给李北星:“给那位龙老板的字画搞定了,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问题。”  

尽管已经慢慢习惯陈景乐的速度,李北星收到消息时,仍有点惊讶。  

点开仔细一看,更是惊呼出声。  

“呀”  

书法字体飘逸潇洒,显然已有三分王羲之的味道。  

不得了!  

尽管大家都在临王右军,但能临得几分真意,又融入自身风格的,已然称得上佼佼者。  

即便是在当代书法界都不多见。  

“进步竟如此神速,他一天要多少时间在练习上?”  

李北星顿感佩服。  

难怪他总是喜欢呆在家里不出门,估计练字时间都不够,哪还有空出去现充。  

不缺天赋,不缺努力,假以时日,当代书法界肯定会有他一席之地。  

当她点开鸟画的照片时,更是愣住。  

本以为书法作品带给她的震撼,已经够强烈,没想到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这幅鸟,显然又比之前给刘德强画的大公鸡更胜一筹。无论是篇幅大小,还是灵动跟立体感。  

除了画技临时突破,李北星想不到其他可能。  

如果这是宋人的作品,毫无疑问会是传世级瑰宝,各大博物馆争抢收藏。  

即便是今人所画,陈景乐本身没什么名气,价值大打折扣,但凭借这画的质量,碰到识货的人,依旧能卖出不低价格。  

要是哪天陈景乐名气大涨,再历经几百年,同样有资格成为传世级艺术作品。  

她由衷称赞道:“你的水平又进步了!”  

“还好吧,小有所悟。”陈景乐谦虚回答。  

李北星真的很羡慕这种天赋型选手,不像自己,练了这么多年,都只是入门水平。  

这么好的作品,如果只是卖一两万,感觉太亏。  

于是她说:“我会帮你争取到一个合适的价格的!”  

“谢谢!”陈景乐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之前说请人家吃饭,结果拖了这么久都没兑现,还要人家各种帮忙,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  

哎,惭愧惭愧。  

得找个机会好好表达谢意才行。  

字画的照片,又从李北星这传到她爸李启光那里。  

李启光一看,字写得是真不错,可惜他不是开店做生意的。鸟画更是让他眼前一亮,好像很适合自己办公室。  

要不要也搞一幅呢?  

反正价格不贵,才一两万块钱,篇幅大点可能四五万?都差不多。  

打定主意,回头问问女儿意见。  

他先把刘胖子喊过来:“刘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