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怎么可能(5.2K)(1/3)
客厅里一片寂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商业角逐的硝烟。
许世勋盯着桌上那份合同,眉头紧锁。文件上赫然写着“长和”二字。
一家据说刚成立一个月的海运公司,却试图吞并他们苦心经营的香江海运公司股权。
许世勋思索良久,脑海中翻遍了香江船运界的名录,却怎么也想不出李家成是何方神圣。
“快签了吧。”对面沙发上的休·巴顿轻轻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急不躁的威严。
作为怡和洋行的大班,他习惯了掌控局面。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家成要到1970年代后期才会真正进入英格兰资本的视野。
在1977年的时候,他在香江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物业的招标中,以长江实业击败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震惊商界。
这次胜利不仅让他声名鹊起,还引起了汇丰银行高层,尤其是时任主席沈弼的注意。沈弼敏锐地看到了李家成的潜力,将其视为值得扶持的本地企业家,拉开了他与英格兰资本深度绑定的序幕。
但在1961年的此刻,历史似乎被提前改写。
李家成远远谈不上崛起,只是香江塑料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正在靠着长江塑胶厂积累资本,试图找寻进入地产行业的良机。
然而,这不代表他并非与英格兰资本毫无瓜葛。
毕竟在扩张塑料厂规模过程中,不得不依赖英资银行的贷款支持,比如汇丰和渣打。
这些贷款虽然数额不大,却是他与英格兰资本建立联系的起点。
李家成在接到休·巴顿抛来的橄榄枝的时候,觉得自己简直天命加身,居然还真有天上掉馅饼这么一说。
有怡和和太古在背后的海运生意,可比地产有前途得多,再者背靠英格兰资本,还愁做不起地产生意吗。
也正是因为此时的他尚未成气候,影响力有限,反而成了休·巴顿和太古洋行大班约翰·斯怀尔的理想棋子。
他们需要一个足够机敏的华人代言人,来掩盖怡和和太古在香江商界的真实存在。
瞒过林燃不可能,总不能把许家给干掉吧。
但证明我们只是分一杯羹,我们还是会让华人站在台前幕后,满足林燃的虚荣心,他们觉得做到并不难。
而李家成,这个年轻、灵活且野心勃勃的华人,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于是,他被选中,成为“长和”的明面代言人。
甚至为了充分尊重对方,长和,还是由长江的长和怡和的和组成。
只是休·巴顿想不到的是,他们精挑细选出来的白手套,在林燃来的那个时空属于臭名昭著的存在。
房间里,一台带有镀金边框的旋转拨号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叮叮…叮叮…叮叮…”清脆的铃声在寂静的空间中回荡。
“抱歉,我接个电话。”许世勋起身,略带歉意地看向休·巴顿。
“请便。”休·巴顿挥挥手,毫不在意地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尽管香江电话公司成立于1925年,距今已有36年历史,但在1961年的香江,能拥有私人电话的依然是少数富裕阶层。电话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当时的香江没有现代的骚扰电话,每一次的铃响都可能带来重要信息。
“世勋,你爹回来了吗?”电话那头传来董浩云急促的声音。
董浩云,东方海外航运的创始人,此刻语气中的焦虑透过电线清晰可感。
“没有。”许世勋简短回答,目光不自觉地瞥向休·巴顿。
董浩云语速加快:“除了一个叫包玉刚的船商,其他小股东三天前私下把手里的香江海运股份全转给了一家叫‘长和’的海运公司。我刚打听到的消息,这家‘长和’才成立一个月,背后疑似有怡和洋行的影子。”
许世勋苦笑,低头看了眼坐在沙发上的休·巴顿,对方正优雅地举杯示意。
他无奈道:“不是疑似,就是。怡和的大班现在就在我这儿,逼我把香江海运的股份交出去。他们趁我爹不在,发起总攻了。董先生,你也别急。我爹昨天给我消息,他今天会去伦敦温菲尔德庄园见林爵士。有什么事,等两天后他回来咱们再商量。”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董浩云叹了口气,显然对眼下的局势无计可施。
许世勋挂断电话,转身面对休·巴顿。作为家族二代,他只有一个念头:拖延。
毕竟只要不做决定,就不会出错。
休·巴顿放下茶杯,轻拍双手,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许先生,这次不卖,两天后许老先生回来,价格可就不一样了。另外提醒你一句,从明天起,从汇丰到渣打,对许氏集团的抽贷将全面启动。
对了,你们名下的地皮,我们已经准备好作为‘长和’的见面礼。”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还有,林爵士在数学和航天领域的确成就斐然,他的工程造诣也令人叹服。锥形导柱定位装置的设计,直到现在,我们怡和的工程师都没找到更好的方案。
但这不代表他是万能的。
在金融领域,他显然无能为力。
另外由于他在NASA任职,无法亲自来香江,对许家的现状,他鞭长莫及。”
与住在半山别墅的许家不同,此时的包玉刚还只是航运界的小角色。他虽已崭露头角,却买不起半山
许世勋盯着桌上那份合同,眉头紧锁。文件上赫然写着“长和”二字。
一家据说刚成立一个月的海运公司,却试图吞并他们苦心经营的香江海运公司股权。
许世勋思索良久,脑海中翻遍了香江船运界的名录,却怎么也想不出李家成是何方神圣。
“快签了吧。”对面沙发上的休·巴顿轻轻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急不躁的威严。
作为怡和洋行的大班,他习惯了掌控局面。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家成要到1970年代后期才会真正进入英格兰资本的视野。
在1977年的时候,他在香江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物业的招标中,以长江实业击败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震惊商界。
这次胜利不仅让他声名鹊起,还引起了汇丰银行高层,尤其是时任主席沈弼的注意。沈弼敏锐地看到了李家成的潜力,将其视为值得扶持的本地企业家,拉开了他与英格兰资本深度绑定的序幕。
但在1961年的此刻,历史似乎被提前改写。
李家成远远谈不上崛起,只是香江塑料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正在靠着长江塑胶厂积累资本,试图找寻进入地产行业的良机。
然而,这不代表他并非与英格兰资本毫无瓜葛。
毕竟在扩张塑料厂规模过程中,不得不依赖英资银行的贷款支持,比如汇丰和渣打。
这些贷款虽然数额不大,却是他与英格兰资本建立联系的起点。
李家成在接到休·巴顿抛来的橄榄枝的时候,觉得自己简直天命加身,居然还真有天上掉馅饼这么一说。
有怡和和太古在背后的海运生意,可比地产有前途得多,再者背靠英格兰资本,还愁做不起地产生意吗。
也正是因为此时的他尚未成气候,影响力有限,反而成了休·巴顿和太古洋行大班约翰·斯怀尔的理想棋子。
他们需要一个足够机敏的华人代言人,来掩盖怡和和太古在香江商界的真实存在。
瞒过林燃不可能,总不能把许家给干掉吧。
但证明我们只是分一杯羹,我们还是会让华人站在台前幕后,满足林燃的虚荣心,他们觉得做到并不难。
而李家成,这个年轻、灵活且野心勃勃的华人,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于是,他被选中,成为“长和”的明面代言人。
甚至为了充分尊重对方,长和,还是由长江的长和怡和的和组成。
只是休·巴顿想不到的是,他们精挑细选出来的白手套,在林燃来的那个时空属于臭名昭著的存在。
房间里,一台带有镀金边框的旋转拨号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叮叮…叮叮…叮叮…”清脆的铃声在寂静的空间中回荡。
“抱歉,我接个电话。”许世勋起身,略带歉意地看向休·巴顿。
“请便。”休·巴顿挥挥手,毫不在意地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尽管香江电话公司成立于1925年,距今已有36年历史,但在1961年的香江,能拥有私人电话的依然是少数富裕阶层。电话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当时的香江没有现代的骚扰电话,每一次的铃响都可能带来重要信息。
“世勋,你爹回来了吗?”电话那头传来董浩云急促的声音。
董浩云,东方海外航运的创始人,此刻语气中的焦虑透过电线清晰可感。
“没有。”许世勋简短回答,目光不自觉地瞥向休·巴顿。
董浩云语速加快:“除了一个叫包玉刚的船商,其他小股东三天前私下把手里的香江海运股份全转给了一家叫‘长和’的海运公司。我刚打听到的消息,这家‘长和’才成立一个月,背后疑似有怡和洋行的影子。”
许世勋苦笑,低头看了眼坐在沙发上的休·巴顿,对方正优雅地举杯示意。
他无奈道:“不是疑似,就是。怡和的大班现在就在我这儿,逼我把香江海运的股份交出去。他们趁我爹不在,发起总攻了。董先生,你也别急。我爹昨天给我消息,他今天会去伦敦温菲尔德庄园见林爵士。有什么事,等两天后他回来咱们再商量。”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董浩云叹了口气,显然对眼下的局势无计可施。
许世勋挂断电话,转身面对休·巴顿。作为家族二代,他只有一个念头:拖延。
毕竟只要不做决定,就不会出错。
休·巴顿放下茶杯,轻拍双手,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许先生,这次不卖,两天后许老先生回来,价格可就不一样了。另外提醒你一句,从明天起,从汇丰到渣打,对许氏集团的抽贷将全面启动。
对了,你们名下的地皮,我们已经准备好作为‘长和’的见面礼。”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还有,林爵士在数学和航天领域的确成就斐然,他的工程造诣也令人叹服。锥形导柱定位装置的设计,直到现在,我们怡和的工程师都没找到更好的方案。
但这不代表他是万能的。
在金融领域,他显然无能为力。
另外由于他在NASA任职,无法亲自来香江,对许家的现状,他鞭长莫及。”
与住在半山别墅的许家不同,此时的包玉刚还只是航运界的小角色。他虽已崭露头角,却买不起半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