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诸王反应,闭关修行(3/4)
话语,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他们现在真正的大敌是谁。
正是胶东郡的东海兵,永昌皇帝已连破两郡,一副要席卷八荒的模样。
他们是战役最后的经历者,自然知道永昌皇帝并没有死,而是以元丹为代价遁逃。
彼时的他们认为失去了元丹的永昌皇帝并没有了威胁,所以也没有刻意去寻永昌皇帝李稷的踪迹,但没曾想,竟让他荣耀归来了!
虽然永昌皇帝李稷据说是已经恢复了元丹的实力,但他孤身一人,按理说并不是什么大患。
但在场的几位可是觉得,这李稷的威胁要比郑均大得多的多!
郑均就算麾下再多两尊元丹武圣,也不如李稷的威胁大!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简单。
其一,李稷毕竟是正统太子,乃天下正朔,他若不死,他们这些李氏皇族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他带着东海兵回来,从胶东郡登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的那位世伯出手了。
天下臣民或许不知晓此事,但他们是十分清楚其中原委。
作为神武皇帝的儿子们,他们自然知道神武皇帝当年的结拜大哥事迹。
这位世伯姓宋,乃云州豪杰,少任侠,轻财重义,挥金如土,周济四方,时人号曰“云州第一豪侠”。
当年神武皇帝尚未发迹时,曾遭遇困境,流落云州,其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不仅提供钱财,还亲自照料,神武皇帝感其恩义,约为兄弟,誓同生死。
后及天下动乱,宋世伯已据云州,拥甲数万,威震北疆。
然念昔日之诺,弃基业而投神武,曰:“丈夫在世,岂能背信弃义?如今天下动荡,只有李氏才能安定乱世。”
遂率部曲,随神武南征北讨,摧锋陷阵,屡建奇功。
而天下一统之后,神武皇帝本欲封其为王,但他却推辞了这王爵,以元丹巅峰的修为入了东海,在东海潜修数十年,从此与中原断绝联系。
但神武皇帝却很清楚,他的这位结义义兄在东海盗取天机,完成凝聚法相的步骤,最终盗走了东海龙族的气运,凝聚‘盗天机’法相,遂于蓬莱之巅,开府建观,自号‘上洞伏龙真君’。
只是偶尔有青州渔民可见东海烟波浩渺间,时有剑光冲霄,龙吟隐隐。
而如今,神武皇帝驾崩。
但上洞伏龙真君仍在,这位世伯既然将大哥送了回来,岂不是证明一点…世伯,有可能是支持大哥夺取皇位的?
这自然是令他们几个感到有些不安,所以想要尽快灭掉大哥,好叫世伯换一个人来扶持。
郑均当皇帝,并不代表他们当皇帝的资格被剥夺了,他们还是能够与郑均逐鹿一分高下的。
但李稷若是当上了皇帝,那他们几个是真的没机会了。
齐王一念至此,当即深吸一口气,张口道:“世伯虽是法相高人,但如今正值逐鹿,世伯无法直接出手,这正是我等的机会!速速灭掉胶东郡的李稷,然后我们便可合力回师,西征郑均!”
听到此言,魏王、韩王也结束了纷争,齐齐点头。
而越王的眼眸之中,却闪过一抹异色。
他冥冥之中似乎想到了什么。
这位‘上洞伏龙真君’真的像是传言的那般大公无私吗?
不见得。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位‘上洞伏龙真君’好像和神武皇帝相差无几,也是威震一方的诸侯,最后怎么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放弃‘天下主’法相了呢?
而且,去了东海之后,就算是为了凝聚法相,为什么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与中土断绝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而如今,为什么会又如此明目张胆的插足中土纷争?
种种的一切,只是让越王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上洞伏龙真君’修的可不是什么别的法相。
他修的,可是‘盗天机’啊。
法相高人穷极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境界。
如此,这位‘上洞伏龙真君’会不会想要借此能力,图谋一些别的东西?
越王在心中暗忖,但他却没有说出来。
局势越乱,对他也越有利。
他才不会挑明这一切。
混乱,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除了李氏诸侯之外,各方势力表现不一,而这一切对于郑均而言,也没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这些外界的大小反应并不能影响到他。
而皇宫之中,郑均正在拟好关于新朝中枢各部官员。
郑均参考的是明朝的官吏制度,他想要的是类‘嘉靖’的方式。
小事不开会,大事开小会。
平时也不耽误自己的修行。
至于发兵征讨之事,除却对肃州用兵之外,郑均也不想要继续用兵了。
毕竟郑均也想要在最近这段时间,停下来好好缓一缓,让自己治下的百姓都能够喘一口气,也让自己能够安心巩固境界,早日突破到元丹巅峰,直接预支一个‘天下主’的法相出来。
到时候直接吓死其他诸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让他们疑惑自己并没有达成二十州地脉的吸纳条件,为什么能凝聚‘天下主’法相这件事。
对于郑均而言,现在确实是这个更重要。
扩张地盘,倒不是最大的问题。
自己只需要维持住现在的基本盘,以岚州、关中、肃州、博州、宣
正是胶东郡的东海兵,永昌皇帝已连破两郡,一副要席卷八荒的模样。
他们是战役最后的经历者,自然知道永昌皇帝并没有死,而是以元丹为代价遁逃。
彼时的他们认为失去了元丹的永昌皇帝并没有了威胁,所以也没有刻意去寻永昌皇帝李稷的踪迹,但没曾想,竟让他荣耀归来了!
虽然永昌皇帝李稷据说是已经恢复了元丹的实力,但他孤身一人,按理说并不是什么大患。
但在场的几位可是觉得,这李稷的威胁要比郑均大得多的多!
郑均就算麾下再多两尊元丹武圣,也不如李稷的威胁大!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简单。
其一,李稷毕竟是正统太子,乃天下正朔,他若不死,他们这些李氏皇族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他带着东海兵回来,从胶东郡登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的那位世伯出手了。
天下臣民或许不知晓此事,但他们是十分清楚其中原委。
作为神武皇帝的儿子们,他们自然知道神武皇帝当年的结拜大哥事迹。
这位世伯姓宋,乃云州豪杰,少任侠,轻财重义,挥金如土,周济四方,时人号曰“云州第一豪侠”。
当年神武皇帝尚未发迹时,曾遭遇困境,流落云州,其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不仅提供钱财,还亲自照料,神武皇帝感其恩义,约为兄弟,誓同生死。
后及天下动乱,宋世伯已据云州,拥甲数万,威震北疆。
然念昔日之诺,弃基业而投神武,曰:“丈夫在世,岂能背信弃义?如今天下动荡,只有李氏才能安定乱世。”
遂率部曲,随神武南征北讨,摧锋陷阵,屡建奇功。
而天下一统之后,神武皇帝本欲封其为王,但他却推辞了这王爵,以元丹巅峰的修为入了东海,在东海潜修数十年,从此与中原断绝联系。
但神武皇帝却很清楚,他的这位结义义兄在东海盗取天机,完成凝聚法相的步骤,最终盗走了东海龙族的气运,凝聚‘盗天机’法相,遂于蓬莱之巅,开府建观,自号‘上洞伏龙真君’。
只是偶尔有青州渔民可见东海烟波浩渺间,时有剑光冲霄,龙吟隐隐。
而如今,神武皇帝驾崩。
但上洞伏龙真君仍在,这位世伯既然将大哥送了回来,岂不是证明一点…世伯,有可能是支持大哥夺取皇位的?
这自然是令他们几个感到有些不安,所以想要尽快灭掉大哥,好叫世伯换一个人来扶持。
郑均当皇帝,并不代表他们当皇帝的资格被剥夺了,他们还是能够与郑均逐鹿一分高下的。
但李稷若是当上了皇帝,那他们几个是真的没机会了。
齐王一念至此,当即深吸一口气,张口道:“世伯虽是法相高人,但如今正值逐鹿,世伯无法直接出手,这正是我等的机会!速速灭掉胶东郡的李稷,然后我们便可合力回师,西征郑均!”
听到此言,魏王、韩王也结束了纷争,齐齐点头。
而越王的眼眸之中,却闪过一抹异色。
他冥冥之中似乎想到了什么。
这位‘上洞伏龙真君’真的像是传言的那般大公无私吗?
不见得。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位‘上洞伏龙真君’好像和神武皇帝相差无几,也是威震一方的诸侯,最后怎么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放弃‘天下主’法相了呢?
而且,去了东海之后,就算是为了凝聚法相,为什么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与中土断绝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而如今,为什么会又如此明目张胆的插足中土纷争?
种种的一切,只是让越王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上洞伏龙真君’修的可不是什么别的法相。
他修的,可是‘盗天机’啊。
法相高人穷极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境界。
如此,这位‘上洞伏龙真君’会不会想要借此能力,图谋一些别的东西?
越王在心中暗忖,但他却没有说出来。
局势越乱,对他也越有利。
他才不会挑明这一切。
混乱,才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除了李氏诸侯之外,各方势力表现不一,而这一切对于郑均而言,也没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这些外界的大小反应并不能影响到他。
而皇宫之中,郑均正在拟好关于新朝中枢各部官员。
郑均参考的是明朝的官吏制度,他想要的是类‘嘉靖’的方式。
小事不开会,大事开小会。
平时也不耽误自己的修行。
至于发兵征讨之事,除却对肃州用兵之外,郑均也不想要继续用兵了。
毕竟郑均也想要在最近这段时间,停下来好好缓一缓,让自己治下的百姓都能够喘一口气,也让自己能够安心巩固境界,早日突破到元丹巅峰,直接预支一个‘天下主’的法相出来。
到时候直接吓死其他诸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让他们疑惑自己并没有达成二十州地脉的吸纳条件,为什么能凝聚‘天下主’法相这件事。
对于郑均而言,现在确实是这个更重要。
扩张地盘,倒不是最大的问题。
自己只需要维持住现在的基本盘,以岚州、关中、肃州、博州、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