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殷鉴不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尔朱荣奉元子攸为帝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洛阳。  

几乎与之同时传来的,便是尔朱荣南下,打算进攻北中城的消息。  

洛阳宫殿之中,胡后抱着元诩的女儿,坐在御座之上,听着底下一众公卿的讨论声,心思却完全不在上面。  

胡后此时有些后悔。  

她想要报仇,可最终还是被架上了洛阳这巨大的权利机器上,不能挣脱。  

胡后想起了自己妹妹胡玄辉的话,也许她真的错了,当初,她就该放弃权位,离开皇宫。  

现在,元诩的仇她还没有报,越来越多的麻烦却接连而来。  

丞相元雍闭着眼,此时不想要理会这些。  

元雍是献文帝之子,孝文帝之弟,如今尔朱荣拥立新帝的叔叔。他此刻感觉坐在一艘行驶在波涛海浪之上的大船,风暴已至,却不知道该驶向何方?  

第一次,元雍感觉到了一股无力感。  

北魏之势,由盛而衰,元雍是亲历者。  

可过往的危机,从来没有一次像是今时,便是宫中与朝中团结一致对外,依旧无法对付。  

元雍站在这大殿之中,有些眩晕,感觉殿宇就要崩塌一般。  

胡后的手拍打着怀中的新帝,想要哄她睡觉,然而殿中的嘈扰声最终还是让这位新帝哭了出来。  

响亮的啼哭声让殿中的讨论声一止,所有人都看向了御座之上的胡后。  

可她现在哪有当初临朝称朕时的模样,便像是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哄骗着自己晚辈,没有一点威仪。  

一众公卿看着这幅场景,感觉到一股绝望感。胡后如此,新帝还是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大魏最高之位上坐着两个女子!  

一众公卿想到了这里,在此之时,信心崩塌了。  

或许,让元子攸当皇帝也挺不错的。  

便在此时,宫殿之外传来了紧急的军情。  

“太后,尔朱荣率军南下,半日便攻破了北中城!”  

这一声响彻殿宇,胡后怀中的新帝哭的更大声了。  

胡后依旧在哄骗着,看似全然不关心,可眼角不觉得流出了一滴眼泪。  

元雍心中叹息,睁开了眼眸,站了出来,拱手道:  

“事已至此,还请太后下诏,立长乐王为帝!”  

见元雍带头,一众公卿也都走了出来,附和着。  

胡后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只是默默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带着怀中的孙女,离开了这座大殿。  

只剩下满朝公卿,不知所措。  

“丞相,该如何?”  

一众人凑到元雍身边,问道。  

“还能如何,下诏书吧!”  

北中城。  

元子攸看着跟随尔朱荣而来的将士的战斗力,心中的恐惧更甚。  

半日之内攻破北中城,那么攻下洛阳城又要多久呢?  

心中带着这个疑问,元子攸来到了北中城的校尉府。  

尽管心中惊惧,可他脸上还要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前来宽慰众人。  

尔朱荣带着一众北地武勋正在开会。  

“朕要见车骑将军!”  

元子攸来了,想要见尔朱荣,却被府外的甲士拦住了。  

“车骑将军正在与众将商议军情,还请陛下止步。”  

饶是元子攸心中城府甚深,可如今被一个小兵挡在了外面,脸上依旧露出难以言喻的愤怒感。  

“朕要见车骑将军!”  

元子攸又重复一遍,语气也严厉了几分,可小兵恍若未觉。  

“车骑将军吩咐了,他正在商议要事,任何人不见!”  

“包括朕么!”  

“车骑将军说的是任何人!”  

元子攸听了,笑了。  

“好啊,那朕就在这府外面等,等车骑将军的接见。”  

尔朱荣的确是有要事。  

北中城拿下了,黄河浮桥控制在了手中,接下来便是要如何控制洛阳城了。  

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主意。事实上,早在孝昌三年尔朱荣南下之时便已然想好了怎么控制洛阳城。  

如今耽搁了一年多,尔朱荣心中的计划更加详细了。  

他向众人述说了自己的计划,一众北地的武勋,或是支持,或是沉默,可没有一人公然反对。  

可尔朱荣没有想到,还是有人反对了。  

这人还不是别人,是他的表亲慕容绍宗。  

尔朱荣冷着脸,让一众北地武勋和尔朱氏子弟先退出了屋外,单独留下了慕容绍宗。  

“你为何反对?”  

慕容绍宗一向沉默寡言,可如今的态度却很激烈。  

“将军,如此做,恐怕有失天下之望啊!”  

尔朱荣笑了。  

“当年曹操也曾屠戮汉臣,弑杀献帝的皇后、妃嫔,最后还不是称霸天下!”  

“可曹操的子孙又如何了,曹操不在了,他的子孙又如何应对这汹汹之世?”  

慕容绍宗一句话,让尔朱荣沉默了。  

“车骑将军,殷鉴不远!”  

尔朱荣看着慕容绍宗,脸色缓和了许多。  

“你是一个贤能的人,可你的话我无法照做。”  

“将军!”  

尔朱荣挥了挥手,道:  

“不必再劝了!你只要记住一句话,我在,尔朱氏便在,慕容氏的荣华富贵也在!”  

尔朱荣清楚他的身份,一个契胡人而已,在洛阳的朝廷之中属于鄙视链的底端。  

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众北地的勋贵。  

尔朱荣不能停下来!  

不把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