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总揆关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泾州,安定。  

泾河流域便像是一片叶子的筋脉,纵横延伸,滋润着陇东地区。  

这片叶子的脉络之上,坐落着不少汉人世族的坞堡和羌、氐等胡人部落。  

胡后、胡玄辉两姐妹出身的胡氏便是安定的大世族。  

这片地域上的诸多势力大多是倾向于北魏朝廷的,要不然北魏的官军也不能在十二万大军惨败之后,还能在此地与胡琛的叛军相持这么久。  

可惜的是,北魏朝廷已然是自顾不暇了,自然也管不了他们了。  

李爽站在城墙之上,看着周围阡陌纵横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  

泾州安定之后,豳州归顺的消息也传了过来。  

韩陵站在了李爽的身后,手里捧着个盒子,里面装着万俟丑奴的头颅。盒子上,还摆放着一叠书信。  

“主公!”  

李爽看了一眼身后,见韩陵手中捧着的那个盒子,没有打开的意思。至于那些书信,也没有看的兴趣。  

这些书信都是附近部落效忠的书信。  

风中带着一股血腥味,韩陵没有理会这股血腥味的来源,他只知道,万俟丑奴最后的请求他大概率办不到。或者说,无法全部办到。  

所谓府兵制,其内在的核心,便是培养良家子。  

当年的汉室立都关中,依靠着六郡良家子,征伐天下。  

如今的李爽,也需要忠于自己的良家子。府兵便是良家子,而良家子,便是李爽在关中要培养的根基。  

尽管此刻李爽麾下的府兵,不少都是年轻气盛的游侠,或者说,社会不安定分子。  

可此战之后,凭借战功,分了田地,得了产业,便不一样了。  

府兵制,已然起步了!  

李爽之所以选择关中,便是因为这里穷、乱、杂。  

同时,这里地方的世家势力很弱,不只是规模上,更是战斗力上的。  

与关东那动辄能弄出十数万大军的关东四姓相比,这里的地方势力简直可以说是小可爱。  

如此,府兵制推行的阻力才会小很多。  

城墙之下,侯莫陈崇正在诉说着自己的勇武。  

尽管是冲锋陷阵无双的猛将,可侯莫陈崇此刻也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一众同龄人面前,也有着倾诉的欲望。  

他的身边,都是少年人,多是六镇出身,都比侯莫陈崇要长上几岁。眼见侯莫陈崇立下了大功,他们也都露出了渴望的目光。  

“侯莫陈崇!”  

李爽的呼声从城墙上传来,侯莫陈崇本能的道了一声:  

“臣在!”  

“给你五百骑外加三千府兵,你去拿下高平,如何?”  

侯莫陈崇想也不想,直呼道:  

“诺!”  

李爽又在侯莫陈崇身边的一众少年中挑选了几个人。  

“若干惠!”  

“在!”  

“梁御!”  

“在!”  

“达奚武!”  

“在!”  

“你们三人也跟着去吧!”  

被点到名的少年都很兴奋,拱手道:  

“遵命!”  

这一万府兵,真正上了战场与尉迟菩萨大战的不过六千人,其中三千多人受了伤,大部分都是轻伤,多是初上战场时,不谨慎所遭受的,养些日子就好了。  

李爽看向了身边的韩陵,道:  

“先生,你跟着他们去吧,我比较放心。”  

韩陵明白,高平此刻已然没有多少兵马,李爽这是想让这一万府兵都轮番上战场,立下功劳。简而言之,这就是顺风局。当即,韩陵拱手道:  

“诺!”  

城墙之下,一众少年振奋。  

相比于韩陵带来的那些部落首领的效忠信,李爽还是更加看重这些年轻的将士。  

将这支军队派出去之后,不到二十日,便传来了高平镇投降的消息。  

这些万俟丑奴留下的镇兵当然不值得信任,李爽将他们都征调到了安定,调集了泾州兵前往高平镇,先稳住了形势。  

此后,李爽又与韩陵商议,重新布置了萧关的防御,派遣兵马驻守。  

泾州、豳州两地投降后,李爽撤去了两地的州郡兵,吸收了其中的青壮,与部分立功的华州、雍州府兵一起,在当地组成了新的军府。  

在泾州、豳州设立了军府,安置了府兵,重新分划了田地,任命了各戍城的守将和地方的官吏之后,李爽正想着要不要与斛律金一起,南北夹击宿勤明达,却得知斛律金已经撤兵了。  

宿勤明达回到灵州之后,吞了万俟丑奴的部曲,又与当地的流民势力和胡部联合在了一起。斛律金数战不得,损了兵马,于是只能率领部曲北归,驻守在了沃野镇。  

没有找到战机,李爽带着兵马回到长安,去的时候有一万两千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八千多人。  

相当一部分在华州、雍州没有田地的年轻人都选择了留了下来。  

只是还没有回军长安,便收到了西面的消息。  

萧赞来信了。  

信里通篇都是萧赞的婉转的表示自己这个皇帝当不了。  

万俟丑奴被灭后,陇西地区各处州郡也重新归顺了朝廷,不过当地势力对于李爽很抗拒。  

他们相当抗拒李爽与和李爽有关的人介入陇西地区,都开始抱团了。  

这或许与那些向西和向北逃亡的胡人有关,也或许与李爽设置军府有关,又或者与朝廷的态度有关。  

陇西李氏对于李爽的态度可谓相当的微妙。  

萧赞在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