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 【大结局】(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海舰队,一边开挖苏伊士运河。  

全世界都认为,这说明吴皇对和平很有信心。  

实际上没人知道,吴皇对和平压根不抱一丝希望。  

李郁笃定,最晚10年,第二次茶叶战争必定爆发。  

10年的时光,足够让流鼻涕的小孩成长为扛枪的青年了。  

届时,  

撒克逊王国需要承受法兰克人乃至整个欧陆的怒火。  

当一代军事奇才拿破仑率军凿穿欧陆各国,然后掉头进攻海峡之际。  

装备最新武器的百万吴军会沿着南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这么一条成熟航线出兵,在西西里岛登陆,然后速通巴黎。  

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碎法兰克的脊梁,拿下第二次茶叶战争的胜利。  

同时收获欧陆所有封建君主的感激再然后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的花旗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想必正肥美,正好收获一波,分点油水给受伤的撒克逊盟友。  

节奏完美!  

只要帝国内部不出乱子,李郁设想的这一切都能实现。  

1799年4月1日。  

苏州府。  

两侧有绿荫遮蔽的水泥官道上,车马如织,驶向吴皇宫。  

数百名在帝国商界排的上号的商人在警戒线外下车,步入广场。  

他们都是来开会的巨大的穹顶礼堂,气氛肃穆森严,陛下坐在上首。  

所有人依次就座后,伸长脖子聆听圣音。  

老规矩,先讲成绩。  

继农业革命在东北地区试验成功后,开始在华北和中原地区推行。  

这些年,随着华北和中原的大量移民离开,富余了几百年的劳动力终于不富余了。  

一户人家要耕种几十亩乃至上百亩地,以前的耕种方式压根行不通,每个家庭必须拥有若干大型牲畜。  

顿河马、夏尔马、蒙古马、大青骡、毛驴,加上廉价的铁制农具走入千家万户。  

人少了,进口粮食却多了华北和中原的农夫每年只需拿出自家一半的田种植粮食作物,还有一半的田种萝卜、三叶草、玉米。  

萝卜在冬天种植,根系很深,可以收集浅根作物无法获得的矿物质。  

三叶草可以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肥料。  

这三种作物都是良好的饲料。  

因为饲料充足,家畜家禽的养殖数量飙升,老百姓终于能吃上肉了。  

牲畜反过来又能给土地提供肥料,粮食产量随之增加。  

人均肉食量逐年上升。  

这意味着帝国终于打通了农业革命,长远来看,其意义丝毫不亚于工业革命。  

农业讲完,讲工业。  

帝国以煤铁产业、蒸汽棉纺产业为龙头,发展出了标准化的流水线初代工业体系。  

农业革命促进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反哺农业革命。  

粮食、肉类、钢铁、棉布、砖瓦,大量且廉价的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工业反哺教育,教育助力工业。  

第一批工矿子弟大规模进入车间,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父辈的实践经验,又掌握了科技文化,很快成为了帝国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  

投资促进工业。  

来自银行家的海量资金流入各个行业,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善,机器不断升级。  

最后,李郁用八个字形容:烈火烹油,生机勃勃。  

瞬间收获欢呼、掌声无数。  

现场的气氛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形容,超越狂热,接近虔诚。  

一名穿汉服的银行家感慨:“梵蒂冈广场也不过如此了。”  

陛下的口才很好,演讲充满魔性。  

讲完了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继续讲“市场”。  

为了长长久久,吴国各行业商会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品牌意识、质量体系、宣传矩阵,还有价格联盟。  

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但又不可忽视的市场——奢侈品市场。  

又可细分为对外、对内。  

对外,吴国不断输出各类奢侈品,赋予文化内核,最终目的是打造品牌,赚取高额利润。  

对内,由帝国商业部出面,通过专营渠道,从全球各地收购当地特产,确定每年的收购数量、收购价格、以及终端售卖价格。  

例如,貂皮、羊驼、熊皮等从而实现:  

金钱驱使——民间探险队活动——帝国威慑存在军火市场,以帝国主导,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兜售武器,一方面赚取利润,一方面实现地区平衡。  

19世纪是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  

每当新一代武器问世之前,帝国都要将旧式武器尽量出清。  

担心敌人购买武器危害到帝国利益是没有必要的,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从来就没有过一个靠买军火成为地区军事霸主的案例。  

相反,还可以打击敌国的军工业。  

此外,还有炒作市场。  

例如玉石、钻石、文玩、珊瑚、太湖石、萌宠等等几大商会分工明确,反复炒作概念,铺货,抬升,最后高抛离场,从全世界的小有钱人手里尽量回拢些资金。  

5年炒一轮。  

轮回反复,永不停歇。  

坦率地讲,人类的记忆比鱼儿长不了多久。  

随着全世界的金银源源不断流入吴国,帝国在各个领域高歌猛进。  

有钱!  

有了很多很多的钱!  

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业,例如教育、水利、科技、卫生、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