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政变和哗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群体以及巴黎的热月党人。  

一句话:欧洲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他们之间的裂缝很大,即使用上电焊也很难消弭裂缝。  

李郁是绝对不会下令大军冒着风雪出战的,宁可稳扎稳打,也不能冒进。  

开春之后,  

还会有更多的物资和仆从军抵达。  

第聂伯河西岸,雪花纷纷扬扬,李郁率一群高级军官远远参观沃尔夫苦味酸炮弹试射。  

炮口火光一闪。  

2里外的森林瞬间腾起火焰,爆炸动静不小,落地附近雪花震落,树干倒下。  

李郁笑道:  

“淮生,怎么样?”  

“回陛下,臣判断苦味酸炮弹的爆炸威力至少是黑火药开花弹的4倍。爆炸后造成的燃烧也很猛烈。如果用于炮击敌军步兵方阵,无人可挡。”  

一群高级军官纷纷点头,兴奋表情溢于言表。  

站在一旁的化学家沃尔夫摘下昂贵的河狸高筒帽,微微弯腰。  

他心中在呐喊:  

稳了!  

荣华富贵,科学名声,都稳了炮声再次响起,接下来是速射表演。  

一发又一发开花弹落在树林里,视角效果惊人,整片树林都被摧毁,黄烟弥漫。  

黑火药爆炸后是白烟,而苦味酸火药却是黄烟,  

此外,火焰效果明显了太多。  

结束后,李郁召来沃尔夫,低声询问:  

“炮弹的现在的安全系数怎么样?”  

沃尔夫早有准备,赶紧说道:  

“臣通过涂蜡手段,将意外爆炸的概率降低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臣还拟了20条炮弹储存、运输、使用的规章,如果都能做到的话,完全可控。”  

李郁点点头。  

沃尔夫赶紧补充道:  

“臣建议在会战时,炮兵阵地尽量疏散,各炮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最好是提前挖掘好炮阵地。”  

“嗯?”  

“陛下请看,这是臣画的草图。在地面挖出一道弧形坑,泥土堆积于两侧,既能防殉爆,也能减少因后坐力的复位时间。”  

李郁看了一眼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数据。  

拍了拍他的肩膀:  

“和平以后,寡人准备出巨资设立一项国际奖项,用于奖励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涵盖各个学科。你也在其列”  

“谢陛下。”  

“去吧,抓紧时候储备炮弹。多多益善”  

整个冬季最为繁忙的是工人们,他们忙着为来年的战争做准备。  

蒸汽船、苦味酸炮弹、圆形铁丝网都是生产重点。  

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黑土地、那无人问津的森林、那些储量丰富的地下矿产,为百万大军和数百万民夫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  

出国劳务的农夫们,即使在农闲时也不舍得真闲,他们四处张网捕捉野兽和鱼儿,做成肉干卖给军队。  

这个冬天,大军不停的囤积粮草,尤其是体积小热量足的各类肉干。  

腊月二十九。  

哨兵控制了一名狼狈的波—立联盟贵族。  

此人从华沙来,带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罗刹出动30万步兵、5万骑兵,普鲁士出动15万步兵,突然发动了袭击,联盟连续败了3场,目前已经接近亡国。  

他冒死突出重围,请吴皇伸出援手。  

还说,华沙至多再撑2个月。  

李郁大喜令人好生安抚这名忠心的贵族,从其口中尽量了解普鲁士军队作战的习惯和装备情况。  

但是,按兵不动,绝不救援。  

还没出正月,最新消息传来。  

华沙陷落罗刹军队和普鲁士军队破城后,处死了至少6成的贵族和军官,大火烧了3天3夜。  

联盟灰飞烟灭。  

很快,又有消息传来了。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了——《释放农奴法》,宣布在文学、军事、科技等领域做出贡献的农奴将自动脱离奴籍,并被赐予土地。  

这个法令很滑稽。  

但确实让部分农奴看到了战场立功后的曙光。  

在各路“海盗走私商”和“报业朋友”的帮助下,情报不断传至吴军大营。  

当下各国扩军情况:  

普鲁士陆军一百万。  

罗刹陆军二百万。  

哈布斯堡君主国陆军一百五十万。  

伊比利亚陆军五十万。  

以及,撒克逊(含尼德兰)陆军5万!  

四舍五入一下就是500万的纸面兵力,真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不过,李郁一点不惧。  

打仗不是比大小,谁的兵多谁就赢。  

以各国的那点人口基数拉出500万大军,国内剩下的男丁不多了吧?维持这么庞大的常备军得消耗多少钱粮?  

这500万里军队面,至少有350万纯新兵吧?  

只要巴黎不陷落,法兰克王国还能拖住至少50万吧?  

多国联军,想实现统一的指挥协调很难吧?  

反观己方。  

这几年观光式行军,间歇式战争,就算是仆从军新兵也磨成合格老兵了。  

一个字:优势在我结合各路情报以及蒙古斥候现地侦查。  

李郁选择了一个决战地点——第聂伯河下游以东区域,也就是目前大军的主要屯兵区域。  

听了这个计划,所有的高级军官倒吸一口凉气,陛下这是打算打一场歼灭战啊。  

己方百万大军一步不动,让敌人劳师远征。  

这个想法是极好的,但如何诱敌深入?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