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 囚徒困境和下不为例(2/3)
民,关系到帝国的未来。
但解决不了当下。
当下,帝国的亲儿子只能是资本雄厚的大型工厂。其他的全是野种。
原因很简单。
从征税角度的考虑。
18世纪的征税,是个很大的难题。
从相对较少的源头,集中收税,是最好的方式。
李郁作为一个锱铢必较的江南人,凡事都会算成本。征粮1石,内耗7斗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内耗,是帝国的顽疾。
坦率的讲:
历朝历代抨击的江南士绅少交赋税的现象,不是胡扯,而是事实。
抛开热血,冷静的剖析,可以推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江南士绅集团觉得他们很冤,大致有5个原因。
第一,不是不交,交了。而且比直隶官绅交的多。
第二,交太多,会被人宰掉。
第三,西北打仗,关我江南吊事?
第四,即使我交再多,饷银也到不了辽东将士手里。漂没太狠第五,我又不是皇上,天下又不是我家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无辜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在危机来临时,
所有的人确实都有自己的理由、考虑、立场,争吵不休,最终只能一起坠崖。
恩恩怨怨,一笔勾销。
李郁很清醒:
人性是自私的,没人愿意主动把自己兜里的银子掏出来正义热血之士?有,但不多。
所以,
自己身为皇帝,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如何解决“囚徒困境”的问题。
李郁的办法也很简单:
胡萝卜管够,大棒也管够。
妥协可以有,分润也可以有。
总之,
他是连消带打,软硬兼施,搞定了向贵胄群体征税的千古难题。帝国的工商税、海关税,肉眼可见的蹭蹭上涨。
同样收上来100两。
工商税和海关税,比田税的征收成本低了何止9成?
在一次御前会议上,
他告诉所有大臣,帝国的关键词是:商议、制衡、妥协、捆绑、共享、规则。
大臣们默然。
有人狐疑,有人震惊,有人思索。
总之,
大家嘴上都是信的,心里都是不信的。皇帝的话嘛,只能说圣明腊月里。
几次御前会议确定了下一年的目标:
占领西北地区(陕甘、西域),以武力清除地方势力,之后,分田和移民并举。
现有殖民地(爪哇、兰芳),半殖民地(安南)要深耕。
爪哇:
以巴达维亚周边出发,辐射全岛,大力开垦。
兰芳:
组织当地百姓,蚕食同居一岛的苏禄苏丹国、文莱国、达雅族、班贾尔苏丹国。
安南:
鼓励商人和移民进入。对安南的策略要灵活,各路势力忠则用之,不忠则弃之。甭管他姓黎还是姓阮,姓氏都得前缀——吴。
吴黎氏,吴阮氏。
小规模介入中南半岛,最终目的,击垮现有势力,全部变成半殖民地。
此外,
下一年度。
海军部下拨购船经费600万两。
陆军部下拨低级军官培养费用30万两,在多地开设士官学校分校,选拔普通士兵入校,培养合格士官,以备扩军。
教育、水利、治黄、科技、卫生各拨银不等。
允许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江西、安徽、云南的丘陵地带,各增加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到100万亩不等。
允许帝国境内的茶叶种植区,以银交纳田税。
“改稻为茶”的决策很激进,不少人对此有异议,担心发生粮食问题。
但李郁力排众议,坚持如此。
他认为,
从目前而言,东西贸易的前景是乐观的。
帝国需要抓住这个契机,把茶叶做成真正的“第二货币”,“世界硬通货”。
苏州府郊区的木渎镇,情报署总部。
刘千忧心忡忡,他嗅到了一股不太好的气息。
朝中有人提出,为了适应形势,情报署也要改,要求是内部人员正规化、经费透明化。
掌握内勤的总部情报官,苗仁凤低声提醒:
“署长,我们的账册经不起查。”
“我踏马的当然知道。”
刘千咬牙切齿刚刚被封世袭侯爵的喜悦,都被这事冲淡了。
“署长,不会是飞鸟尽良弓藏吧?”
“陛下是惦记旧情的,不至于、不至于。”
嘴上这么说,可刘千还是担心的。
“燕京的尾巴,处理干净了吧?”
“署长放心。”
苗仁凤亲自监督,在徐州府将召回的燕京情报站残余人员全部秘密处决,包括那个亲眼见到蒋天木投敌的人抚恤送到各人家里,包括蒋天木的家眷。
将这事沉入淤泥。
没办法,刘千不敢报丧。
这会正是风口浪尖,自己的部下投敌之事一旦发了,朝中立马有人掀起大浪。
理由很充分:
驻燕京情报站纪律如此松散,被人一锅端。
说明什么?
说明情报署内部纪律有问题,需要整肃。
“署长,陛下有召。”
“何事?”
“不知道。”
刘千换了身衣服,不带护卫,单独坐马车匆匆赶去。
苏松两府的主要官道,皆覆水泥,道路平整,行车快捷方便。
四轮马车
但解决不了当下。
当下,帝国的亲儿子只能是资本雄厚的大型工厂。其他的全是野种。
原因很简单。
从征税角度的考虑。
18世纪的征税,是个很大的难题。
从相对较少的源头,集中收税,是最好的方式。
李郁作为一个锱铢必较的江南人,凡事都会算成本。征粮1石,内耗7斗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内耗,是帝国的顽疾。
坦率的讲:
历朝历代抨击的江南士绅少交赋税的现象,不是胡扯,而是事实。
抛开热血,冷静的剖析,可以推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江南士绅集团觉得他们很冤,大致有5个原因。
第一,不是不交,交了。而且比直隶官绅交的多。
第二,交太多,会被人宰掉。
第三,西北打仗,关我江南吊事?
第四,即使我交再多,饷银也到不了辽东将士手里。漂没太狠第五,我又不是皇上,天下又不是我家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无辜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在危机来临时,
所有的人确实都有自己的理由、考虑、立场,争吵不休,最终只能一起坠崖。
恩恩怨怨,一笔勾销。
李郁很清醒:
人性是自私的,没人愿意主动把自己兜里的银子掏出来正义热血之士?有,但不多。
所以,
自己身为皇帝,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如何解决“囚徒困境”的问题。
李郁的办法也很简单:
胡萝卜管够,大棒也管够。
妥协可以有,分润也可以有。
总之,
他是连消带打,软硬兼施,搞定了向贵胄群体征税的千古难题。帝国的工商税、海关税,肉眼可见的蹭蹭上涨。
同样收上来100两。
工商税和海关税,比田税的征收成本低了何止9成?
在一次御前会议上,
他告诉所有大臣,帝国的关键词是:商议、制衡、妥协、捆绑、共享、规则。
大臣们默然。
有人狐疑,有人震惊,有人思索。
总之,
大家嘴上都是信的,心里都是不信的。皇帝的话嘛,只能说圣明腊月里。
几次御前会议确定了下一年的目标:
占领西北地区(陕甘、西域),以武力清除地方势力,之后,分田和移民并举。
现有殖民地(爪哇、兰芳),半殖民地(安南)要深耕。
爪哇:
以巴达维亚周边出发,辐射全岛,大力开垦。
兰芳:
组织当地百姓,蚕食同居一岛的苏禄苏丹国、文莱国、达雅族、班贾尔苏丹国。
安南:
鼓励商人和移民进入。对安南的策略要灵活,各路势力忠则用之,不忠则弃之。甭管他姓黎还是姓阮,姓氏都得前缀——吴。
吴黎氏,吴阮氏。
小规模介入中南半岛,最终目的,击垮现有势力,全部变成半殖民地。
此外,
下一年度。
海军部下拨购船经费600万两。
陆军部下拨低级军官培养费用30万两,在多地开设士官学校分校,选拔普通士兵入校,培养合格士官,以备扩军。
教育、水利、治黄、科技、卫生各拨银不等。
允许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江西、安徽、云南的丘陵地带,各增加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到100万亩不等。
允许帝国境内的茶叶种植区,以银交纳田税。
“改稻为茶”的决策很激进,不少人对此有异议,担心发生粮食问题。
但李郁力排众议,坚持如此。
他认为,
从目前而言,东西贸易的前景是乐观的。
帝国需要抓住这个契机,把茶叶做成真正的“第二货币”,“世界硬通货”。
苏州府郊区的木渎镇,情报署总部。
刘千忧心忡忡,他嗅到了一股不太好的气息。
朝中有人提出,为了适应形势,情报署也要改,要求是内部人员正规化、经费透明化。
掌握内勤的总部情报官,苗仁凤低声提醒:
“署长,我们的账册经不起查。”
“我踏马的当然知道。”
刘千咬牙切齿刚刚被封世袭侯爵的喜悦,都被这事冲淡了。
“署长,不会是飞鸟尽良弓藏吧?”
“陛下是惦记旧情的,不至于、不至于。”
嘴上这么说,可刘千还是担心的。
“燕京的尾巴,处理干净了吧?”
“署长放心。”
苗仁凤亲自监督,在徐州府将召回的燕京情报站残余人员全部秘密处决,包括那个亲眼见到蒋天木投敌的人抚恤送到各人家里,包括蒋天木的家眷。
将这事沉入淤泥。
没办法,刘千不敢报丧。
这会正是风口浪尖,自己的部下投敌之事一旦发了,朝中立马有人掀起大浪。
理由很充分:
驻燕京情报站纪律如此松散,被人一锅端。
说明什么?
说明情报署内部纪律有问题,需要整肃。
“署长,陛下有召。”
“何事?”
“不知道。”
刘千换了身衣服,不带护卫,单独坐马车匆匆赶去。
苏松两府的主要官道,皆覆水泥,道路平整,行车快捷方便。
四轮马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