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 推翻原有藩属体系,追溯1500年账期(2/3)
下征讨安南,后勤绵长困难,处处遇袭。更有瘴气、毒虫、气候造成大量减员,甚至十倍于战斗减员。”
“当初,永乐皇帝设布政使司,结果呢,安南人反抗不绝。短短20年,永乐皇帝靡费军费,战死军士无数。什么都没得到,到头来一场空。”
众臣脸色严肃,若有所思。
李郁观察众人表情,开口道:
“以史为鉴,我朝的对外战略当立足2个字——务实。”
“数千年来,周围番邦皆习惯了厚往薄来,认为上国只求名,不求实,并且轻易不干涉藩属之内务。”
“时代变了,帝国要以更灵活的态度对待这些藩属国。要钱,还要干涉,要积极扶持其内部不同派系。
“铁桶一块的藩属国,不是好藩属。殷鉴在前,教育惨痛啊。”
“现在的安南,就很好。”
众人又笑了。
李郁继续讲道:
“阮氏和黎氏,不相上下,你争我斗。帝国才能四两拨千斤,用最少的军队维持安南的平衡。”
“寡人决议,以安南为例,走出帝国重整藩属国的第一步。”
范京激动,起身道:
“陛下,臣建议,先弱之后吞之。永乐做不了的事,陛下可以做成。”
李郁摆摆手:
“范爱卿,你的想法很好。但你要考虑吞并后的成本,安抚百姓,设置州县,驻扎军队,至少100年都是亏本买卖。只有投入,没有回报,撑不起啊。”
“帝国崛起之路,绝不能背负累赘。”
范京讪讪坐下。
胡雪余拱手:
“陛下的意思可是,我朝打强扶弱,维持安南内部的适度争斗,同时小股驻军,且驻军之军费由安南人承担?”
“国丈正解。”李郁指着一处,“这里,金兰湾。”
得知天兵要匡扶正义。
安南国王黎维祁欣喜若狂,一再磕头,哭的不得自己。
而一旁的阮氏使者却是一脸死灰,敢怒不敢言。
吴朝不愧是文明帝国,不杀之,也不虐之,依旧派骑兵护送这名使者归国,让他回去将消息送回升龙城告知阮氏三兄弟——
天兵,要来了。
准备开仗吧!
这种堪称狂妄的战略自信,让阮氏的使者心慌的一匹。
他一路快马加鞭,翻山越岭,腾云驾雾,抢时间赶回升龙城,奄奄一息的拿出上国的战书——诸君,准备死战吧。
那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又来了。
吴皇宫,气氛轻松。
“陛下,黎维祁又赋诗一首。”
“放那吧。”
这已经是第7首颂诗了,字里行间,从各个角度夸赞吴皇。
翻译成最粗俗的语言就是:
爹,棒。
爹,伟大。
爹,我爱你。
爹,求求你赶紧发兵吧。
安南,是儒家圈的优秀子弟。
黎维祁的儒学素养不错,赋诗中规中矩,虽无李杜之才,但做个举人问题不大。
海军部,紧锣密鼓地筹划对金兰湾的行动。
卫戍舰队将出动5艘主力战舰,加入南洋舰队一道参与此行动。
远征海外,后勤补给很关键。
粮食可以在当地筹集,但其余物资皆需依赖国内。
陛下批准,从兰芳坤甸港、广州港开设去往金兰湾的两条补给航线。
金兰湾,意义重大。
将是帝国在南海区域的第一大港,由海军和陆军共驻,殖民地保护神第4军团又多一处防区。
一道道命令从苏州府发出。
分别发往广州、兰芳坤甸、大员府城、爪哇巴达维亚,采用通信塔和双桅快船相结合的送信模式。
安南都城,升龙城。
一队队身穿藤甲的士兵押送黎朝犯人至此,挥刀砍下。
红河里飘满尸体,最终冲入北部湾。
2天前,
使者从苏州府赶到升龙城,带回了吴朝要出兵干涉的消息。
西山军统帅阮文岳一夜辗转未眠,压力山大。
所有人如鲠在喉,既恨又怕。
最终,
阮氏三兄弟决定,打!
将西山军集结到北方,依托天然关隘,抵御吴军。
同时,阮文惠率一支2000人的偏师在密林中袭击吴军粮道。
安南人对于如何抵抗天兵很有经验,口口相传。因为除了宋,其余朝代都主动征讨过安南。
阮氏三兄弟发誓要痛击吴军,打疼吴军。
让吴朝知道安南个是刺猬,没什么肉,就是刺多。
之后,
再上表求和,给足吴朝面子。
大家各退一步。
上国封自己为安南国主,年年上供,绝不遗漏。
随着军令下达,
源源不断的西山军从南方嘉定(胡志明市附近)前线向北方调动,将整个防御重心放在了北方。
当然,
阮氏没忘了把黎朝的拥护者先狠狠杀一遍,这才有了升龙城外的血流成河、尸体堵塞。
第4军团以大员府城为主基地。
为了适应身份,黄肆进行了内部调整。将炮兵和辎重全部打散和步兵混编。
团一级编制,太大。
打殖民地战争并不适合。
殖民地征讨,出动营级(500人)和连级(250人)更适合。
此外,
固定驻扎据点以排(50人)为单位。
大员岛最北的基隆驻扎了1个营,在中间的彰
“当初,永乐皇帝设布政使司,结果呢,安南人反抗不绝。短短20年,永乐皇帝靡费军费,战死军士无数。什么都没得到,到头来一场空。”
众臣脸色严肃,若有所思。
李郁观察众人表情,开口道:
“以史为鉴,我朝的对外战略当立足2个字——务实。”
“数千年来,周围番邦皆习惯了厚往薄来,认为上国只求名,不求实,并且轻易不干涉藩属之内务。”
“时代变了,帝国要以更灵活的态度对待这些藩属国。要钱,还要干涉,要积极扶持其内部不同派系。
“铁桶一块的藩属国,不是好藩属。殷鉴在前,教育惨痛啊。”
“现在的安南,就很好。”
众人又笑了。
李郁继续讲道:
“阮氏和黎氏,不相上下,你争我斗。帝国才能四两拨千斤,用最少的军队维持安南的平衡。”
“寡人决议,以安南为例,走出帝国重整藩属国的第一步。”
范京激动,起身道:
“陛下,臣建议,先弱之后吞之。永乐做不了的事,陛下可以做成。”
李郁摆摆手:
“范爱卿,你的想法很好。但你要考虑吞并后的成本,安抚百姓,设置州县,驻扎军队,至少100年都是亏本买卖。只有投入,没有回报,撑不起啊。”
“帝国崛起之路,绝不能背负累赘。”
范京讪讪坐下。
胡雪余拱手:
“陛下的意思可是,我朝打强扶弱,维持安南内部的适度争斗,同时小股驻军,且驻军之军费由安南人承担?”
“国丈正解。”李郁指着一处,“这里,金兰湾。”
得知天兵要匡扶正义。
安南国王黎维祁欣喜若狂,一再磕头,哭的不得自己。
而一旁的阮氏使者却是一脸死灰,敢怒不敢言。
吴朝不愧是文明帝国,不杀之,也不虐之,依旧派骑兵护送这名使者归国,让他回去将消息送回升龙城告知阮氏三兄弟——
天兵,要来了。
准备开仗吧!
这种堪称狂妄的战略自信,让阮氏的使者心慌的一匹。
他一路快马加鞭,翻山越岭,腾云驾雾,抢时间赶回升龙城,奄奄一息的拿出上国的战书——诸君,准备死战吧。
那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又来了。
吴皇宫,气氛轻松。
“陛下,黎维祁又赋诗一首。”
“放那吧。”
这已经是第7首颂诗了,字里行间,从各个角度夸赞吴皇。
翻译成最粗俗的语言就是:
爹,棒。
爹,伟大。
爹,我爱你。
爹,求求你赶紧发兵吧。
安南,是儒家圈的优秀子弟。
黎维祁的儒学素养不错,赋诗中规中矩,虽无李杜之才,但做个举人问题不大。
海军部,紧锣密鼓地筹划对金兰湾的行动。
卫戍舰队将出动5艘主力战舰,加入南洋舰队一道参与此行动。
远征海外,后勤补给很关键。
粮食可以在当地筹集,但其余物资皆需依赖国内。
陛下批准,从兰芳坤甸港、广州港开设去往金兰湾的两条补给航线。
金兰湾,意义重大。
将是帝国在南海区域的第一大港,由海军和陆军共驻,殖民地保护神第4军团又多一处防区。
一道道命令从苏州府发出。
分别发往广州、兰芳坤甸、大员府城、爪哇巴达维亚,采用通信塔和双桅快船相结合的送信模式。
安南都城,升龙城。
一队队身穿藤甲的士兵押送黎朝犯人至此,挥刀砍下。
红河里飘满尸体,最终冲入北部湾。
2天前,
使者从苏州府赶到升龙城,带回了吴朝要出兵干涉的消息。
西山军统帅阮文岳一夜辗转未眠,压力山大。
所有人如鲠在喉,既恨又怕。
最终,
阮氏三兄弟决定,打!
将西山军集结到北方,依托天然关隘,抵御吴军。
同时,阮文惠率一支2000人的偏师在密林中袭击吴军粮道。
安南人对于如何抵抗天兵很有经验,口口相传。因为除了宋,其余朝代都主动征讨过安南。
阮氏三兄弟发誓要痛击吴军,打疼吴军。
让吴朝知道安南个是刺猬,没什么肉,就是刺多。
之后,
再上表求和,给足吴朝面子。
大家各退一步。
上国封自己为安南国主,年年上供,绝不遗漏。
随着军令下达,
源源不断的西山军从南方嘉定(胡志明市附近)前线向北方调动,将整个防御重心放在了北方。
当然,
阮氏没忘了把黎朝的拥护者先狠狠杀一遍,这才有了升龙城外的血流成河、尸体堵塞。
第4军团以大员府城为主基地。
为了适应身份,黄肆进行了内部调整。将炮兵和辎重全部打散和步兵混编。
团一级编制,太大。
打殖民地战争并不适合。
殖民地征讨,出动营级(500人)和连级(250人)更适合。
此外,
固定驻扎据点以排(50人)为单位。
大员岛最北的基隆驻扎了1个营,在中间的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