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李郁理论帝国主义和征税成本(2/3)
该苟还得苟,等有了前哨站,站稳脚跟了再和“友邦们”大声说话。
帝国主义不是一天建成的。
肯特公爵可以做诺斯内阁的主,而诺斯内阁又可以完全代表乔治三世。
双方商议了许多细则。
例如,从皇家海军在孟加拉地区的战舰序列,先腾出两艘5级舰,一艘6级舰交付。
船龄在2到4年之间。
之后,加尔各答造船厂负责建造其中8艘,另外8艘由本土的朴茨茅斯造船厂负责建造。
所以,最后一艘交付很可能在3年之后。
阿德莱德建议吴廷派出一个由海军官兵和造舰工匠组成,不低于3百人的团队,暂驻加尔各答。
之前租借的地狱号,也归入20艘战舰的军售计划。
如此一来,
就等同于两国结成了准军事同盟。
见时机基本成熟,李郁又火速抛出了完整的海关方案。
成立海关署。
暂归财政大臣麾下。
开放广州、潮州、宁波、台州、温州、松江,作为首批开放口岸,设海关,对一切进出口货物征税。
值得注意的是,
吴廷放弃了对茶叶、丝绸、瓷器的出口管制。
之前,
这3项属统销范围,商人无权自行决定。
而从今往后,
商人们可以在不违反行业商会拟定的本年度最低价格线的前提下,自行接洽洋商。
(之前与撒克逊东印度公司签订的5年备忘录,所约定茶叶定额,仍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照常执行。赣北承担4成,皖南承担4成,苏松承担2成。)
消息传出,无数商人沸腾。
尤其是江浙皖赣的大茶叶商,直呼“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举增加种植面积。
有了李郁的精心护理,茶叶将维持世界饮品的绝对霸主地位300年,茶叶全球出口所带来的关税会是个天文数字。
饮茶风靡欧洲,原因很多:
比如皇室的饮茶风尚(安妮女王),比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消化问题(取代大黄)、掩盖饮用水的不佳气味(硬水)
总之,
习惯会延续数代人。
茶叶商会都在忙着开发新的红茶系列。
相比绿茶,欧洲人更喜欢浓郁香甜的红茶。顾客是上帝嘛,多花点心思没毛病。
李郁穿越之前的那个位面,
19世纪时,
撒克逊人偷了茶树种在阿萨姆邦采用工业化进行大规模种植,很快就彻底终结了大清的茶叶霸主地位。
历经百年,成功打造了茶叶的品牌和质量体系。
我们一败涂地。
区区一家“立顿”能抵得国内7万家茶叶厂的产值,令人扼腕。
如今,李郁会尽力守好篱笆维持茶叶的唯一出产国地位,逐步建立一个茶叶标准体系。
放开限制,是为了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尽快将茶叶的出口量提高再提高,以配合自己的“文化输出”战略。
向外输出文化,对内输入利润。
关税,会成为财政的三驾马车之一。
同时成立了编制独立的沿海缉私队,严厉打击一切走私行为。
一经发现,当场击毙。
所得货值缉私队分3成,所在州县分3成,向国库上交4成。
涉足走私的商人将会尝到吴皇最严厉的打击。事关帝国财政根基,容不得任何人挖墙角。
李郁没有让缉私队隶属海关,一来是有同流合污的担心,二来是为了加强皇权。
内政部会大举介入缉私队,将触手进一步延伸至沿海州县,不露声色的培植有效、下沉的情报机关触手,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封建旧势力的反扑。
当天下人都认为吴必代清的那一刻当山东孔府献上降表的那一刻反扑之潮必将铺天盖地、四面八方而来,想尽办法篡改吴廷的成色。
如何应对?
三剑客——一支坚决捍卫皇权的军队、一个耳目聪灵的情报机构,以及一群新兴大商人。
李郁抽空参加了一次高规格的财政会议。
在苏的所有大臣全,财政口署长以上官员全部列会。
“财税乃帝国根本,铸币、税赋工作务必稳步推进。今日,寡人只想强调一点——征税成本!”
众人愕然。
胡雪余也愣了,扭头望着杜仁,心想成本不是你那边的高频词吗?
工业口天天叫嚣“成本论”,怎么我这财政口也开始谈成本了?
李郁环视众人,表情变化尽收眼里。
“寡人以田赋举例,诸位认为,是在松江府征收1万石粮容易?还是郧阳府征收1万石粮容易?”
所有人都笑了,答案是明显的。
“好,为什么呢?”
有人回答:
“回陛下,郧阳贫,松江富。”
“还有吗?”
“郧阳山区多,百姓少,村寨分散,山路难行。”
李郁笑道:
“1艘船能装500石,20艘船就是1万石。”
“而内陆山区,没有河道,只能靠人肩扛手挑、骡马牵引,那1万石粮需要多少动用多少人力畜力?背后需要多少组织力?需要何等精密的计算?”
“历朝历代必须倚重士绅,就是因为朝廷无法负担如此庞大的征税成本。”
“我吴国不重士绅,故而寡人大胆预测,接下来在新占领区征收田税困难的问题会日渐浮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