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桂军的缔造者(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林人躲在栅栏后面用长枪戳。人死光了也攻不进去。”  

俩人陷入了沉默。  

过了会,众铁杆兄弟都来了。  

一边扒饭,一边出馊主意。  

碗里一半糙米一半杂粮,上面浇一勺自酿酱油。  

这样的饭食,众人很知足。  

相比之前替财主家做佃户砍甘蔗,个个饿的腰围1尺6,草绳都栓不住裤子如今一天能吃两顿干饭,相当幸福了。  

望着碗里扒出来的沟壑,白健仁突然眼睛亮了。  

把饭碗一搁,  

低声说道: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众所周知,全男聚会。  

一个大胆的想法,未必真能行,但肯定够大胆。  

傍晚,  

太阳落山之后。  

陆廷武忧心忡忡的望着700号人消失在山脚边。  

两军对峙,旗鼓相当,无法突破。  

东侧是北流河,西侧是大容山。  

白健仁要率岑溪团练赌一把,进入大容山攀山越岭,南下绕到敌人的背后去。  

理论上可行,但实践很不容易。  

大容山平均海拔接近1000米,山高路险。  

加之现在是冬季,山里有积雪,气温更低。  

运气不好的话,全军覆没也不是没可能。  

进山半天,白健仁就感觉到刺骨的寒冷。  

咬牙挺住破旧的棉衣,御寒效果很差。  

靴子更是糟糕,以梧州团练糟糕的经济现状,根本不可能装备皮毛一体的冬靴。  

白健仁衣服夹层、鞋子内部都塞了厚厚的干稻草。  

跟随他的团练也差不多。  

稻草是穷人最好的御寒填充物。  

越往山上走,气温越低。  

不时有人因脚下湿滑而坠落以及严重冻伤。  

干粮得省着点吃。  

“大哥,太冷了。”  

“别说话,咬牙坚持。弟兄们打赢这一仗,本官给你们每人寻一套棉衣,每人发一只烧鸡,一碗米酒,大米饭管够。”  

在食物的激励下,这支装备窘迫的队伍行军全靠提着一口仙气。  

不敢停,停下可能就再也走不动了。冬季的大山里太可怕了。  

突然,  

前面树林里扑簌簌的积雪往下掉。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黄潢川悄悄摸出火折子,点燃火绳。  

众人放慢脚步向前刚靠近林子边缘,里面窜出一头黑熊,吼声惊天动地。  

有经验的猎人都知道,熊这玩意皮糙肉厚,弓箭和土枪不一定能打穿被一层松脂泥土覆盖的熊皮。  

然后,  

暴怒的熊熊瞬间把人撕成两截。  

枪声响起,不出意外,没打着。  

灵活的黑熊冲入人群,好似开无双,一掌一个少年。  

白健仁抓准机会,掷出长矛。  

受伤的黑熊吼的撕心裂肺,背部伤口疼痛难忍。  

众人团团围住,投掷长矛和佩刀。  

终于,  

一声沉闷的枪声响起,黑熊扑通倒地。  

黄潢川咧开嘴笑了示意这是他的功劳。  

众人猜测附近肯定有窝。  

散开寻了一番从洞里掏出来4只小熊,大卸八块。  

就地生火吃肉。  

雪入锅,就是水。  

因为熊熊袭击,队伍再次减员多人。  

不过,倒是让众人暖和多了,吓的血液沸腾。  

60多里山路在第二天中午,众人终于走出了大容山,抵达北流县境内。  

先击溃了2支向北的郁林州运粮队。  

然后趁着北流县城还没反应过来,一路冲进了城里。  

亮出旗号之后,城中大乱北流没有驻扎绿营兵。  

目前整个广西除了桂林,其他州县的绿营兵都被巡抚大人调走防守省城南宁。  

团练尽出,防务空虚。  

不过,  

县城中还是有不少人自发的闭门抵抗。  

白健仁没有急着剿杀,而是劝降。  

喊出了广西人不打广西人的口号。  

细论起来,  

雍正以前,郁林州属于梧州府治下。  

后来,清廷不知出于何等目的将郁林州划出单列,不再归梧州府管辖。  

白健仁撒谎了,他谎称郁林团练战败,大部被俘。  

现在,  

他来受降。  

又当着北流县士绅、豪强十几人的面,当众割破手掌,歃血盟誓。  

“广西人不打广西人,守护乡梓,同进同退,一视同仁。”  

如此一番组合拳,终于实控了北流县。  

截断了粮道!  

数日后,  

在容县南侧对峙的郁林团练开始缺粮,人心惶惶。  

知州便服潜逃,不知所踪。  

陆廷武开出了不错的劝降条件,在承诺基本不损害郁林州原士绅、豪强的前提下,他成为了新的首领。  

军政一把抓地盘扩大,军队扩编。  

事实证明,  

广西人不打广西人的口号很有效。  

扩编后的梧州团练开进了西边的浔州府,兵不血刃拿下了贵县。  

之后,  

兵临府治所在——桂平。  

广西团练大臣陆廷升毕竟是当过京官的,果断率兵,从柳州府出发摘桃子,说服了浔州府武宣知县打开城门。  

这样一来,  

桂平就成了孤家寡人。  

谈判来回拉扯了半天,最终桂平也宣布加入老乡大家庭。  

柳州、浔州、梧州、郁林4地的武装合兵一处,接受团练大臣陆廷升的统一指挥,旗号桂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