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 鄂版金川有创意,奈何吴军有臼炮~(2/3)
是老兵,战场经历丰富。
火炮仰角不够,没法轰击碉楼。
他令辎重营为士兵们每人提供一束硫磺稻草,然后爬着山坡仰攻,拔除碉楼。
鄂版“小金川”?
碉楼视野开阔,居高临下,枪枪见血!
第2军团士兵凶悍,敢顶着枪子往上冲。
冲在最前面的人中弹倒下,后面的人抓住守军装填的间隙,快速冲过危险地带。
想透过枪眼射杀碉楼内的敌人太难,吴军的火枪打的再热闹,只不过是压制射击罢了。
最终,
还得靠冲到碉楼底下,集中个人携带的引火物架在门口烧、用烟熏弄死里面的守军。
半个时辰后,
2座碉楼黑烟滚滚,终于告破。
郑河安通过千里镜,看着遍地的尸体,恼火不已。
见一军官过来,他连忙问道:
“伤亡如何?”
“战死115人,重伤94人,还有轻伤66人。”
“什么?”
郑河安当场就炸毛了。
照这样打下去,到武昌,弟兄们还能活几个?
“暂缓进攻,飞马请示陆军大臣。”
“是。”
如今,郑河安不是只会刺刀冲锋的悍卒了。
他也学会了算账。
就像参谋本部的那帮绍兴人喜欢说的话:
打仗也是做生意划算,
可以赌一把。
不划算,就先等等。
能用银子解决的敌人,就别用人命填。
(第1派遣军不在此列)
陆军部鼓励用火炮解决问题,尽量将敌人杀死在百丈之外,多费点火药。
如今,
有稳定的海外硝石输入,弹药相对充裕许多。
等拿下四川、贵州两个产硝大省,吴军就可以实现火药自由了。
而躲在后面1座碉楼内的赵庄文,看到了黑烟。
心中默念:
“弟兄们,莫要怪罪。穷人想出头,就得赌命,拿命换一个概率微小的机会。”
“好打的仗,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九死一生、十死无生的仗才会让我们上。”
趁着吴军暂停进攻的间隙。
新军也忙着在碉楼周围挖掘工事,尽量不让人冲到碉楼底下。
九江城。
正在城外巡视汛情的陆军大臣林淮生,接到了郑河安的战报。
立马下令:
“调10门臼炮增强第2军团。”
“征募一支民间运输船队负责运输。”
九江——湖口段,有数百艘空船滞留。
他们已经完成了原本的运输任务,拿到了运费,迟迟不返航是想着再运点货回去。
一来,挣钱!
二来,空船在长江行驶很危险,满载能扛风浪。
军队有召,
民间船老大们很积极。
当即,
就凑出了一支船队,载上臼炮、炮弹、炮手出发了。
上溯一段水路后,
即可在长江南岸一个叫作“六墩”的小地方驶入兴国州,沿着河流湖泊弯弯曲曲最终抵达三溪镇。
这段河流,走不了军队的大船。
林淮生能够如此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是因为平时的军事积淀。
他看过兵器署的敌情总结,其中就有仔细描述清军是如何攻破金川部落上千座碉楼的。
轻型火炮基本无效,
重型火炮才能挨个撬开乌龟壳。
金川道路恶劣,重炮没法运上去,清廷就组织工匠和铜铁料就地铸炮。
每打一处碉楼集群,就在高山之上铸一次炮。
兵器署的军官们认为,这是看似愚笨却最有效果的战术,充分考虑了双方的优势劣势用庞大的国力压垮小小金川。
而现场铸造的火炮,又分3类。
一类是加强版劈山炮。
一类是将军炮,1000斤至3000斤不等。
最后一类是冲天炮(臼炮)。
金川之战的情报很详实,吴军内部曾参与此战的军官就有好几个,可确定情报无误。
既然无误,
就可以直接照搬。
所以,林淮生并不担心所谓的碉楼,
他更担心襄阳,还有汛情。
如今,夏季已进入末期。
总体来说,今年湖广江西一带风调雨顺,没有旱灾没有水灾。
但是,
还是要时刻警惕,防止老天爷杀个回马枪。
吴军在江西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不能再吃第二次。
长江、鄱阳湖、修水等水域都布置了专门人手盯着,每天观测3次水文数据(深度、流速、以及浑浊程度)。
停滞了数日的第2军团在得到了臼炮支援后,立即发起进攻。
这一次,
在山谷和山脊线一起行军。
以部分散兵掩护炮兵沿着山脊线艰难行军。
吴军臼炮在设计之初,
军工署就考虑了机动能力,尤其是离开骡马后的纯人力机动,方形底座和两根硬木棍相结合。
4名汉子即可抬起,行军灵活。
散兵们四周散开,负责开路警戒。
山路难行,消耗体力。
每隔一刻钟就换一组汉子抬炮。
1个时辰,
其中3门臼炮终于机动到了合适位置——海拔500米的孙家垴。
一名炮兵准尉伸出右手大拇指,用跳眼观测法粗略测距。
对面山坡叫水井岩。
两边高度接近。
但人想走过去殊为不易,
火炮仰角不够,没法轰击碉楼。
他令辎重营为士兵们每人提供一束硫磺稻草,然后爬着山坡仰攻,拔除碉楼。
鄂版“小金川”?
碉楼视野开阔,居高临下,枪枪见血!
第2军团士兵凶悍,敢顶着枪子往上冲。
冲在最前面的人中弹倒下,后面的人抓住守军装填的间隙,快速冲过危险地带。
想透过枪眼射杀碉楼内的敌人太难,吴军的火枪打的再热闹,只不过是压制射击罢了。
最终,
还得靠冲到碉楼底下,集中个人携带的引火物架在门口烧、用烟熏弄死里面的守军。
半个时辰后,
2座碉楼黑烟滚滚,终于告破。
郑河安通过千里镜,看着遍地的尸体,恼火不已。
见一军官过来,他连忙问道:
“伤亡如何?”
“战死115人,重伤94人,还有轻伤66人。”
“什么?”
郑河安当场就炸毛了。
照这样打下去,到武昌,弟兄们还能活几个?
“暂缓进攻,飞马请示陆军大臣。”
“是。”
如今,郑河安不是只会刺刀冲锋的悍卒了。
他也学会了算账。
就像参谋本部的那帮绍兴人喜欢说的话:
打仗也是做生意划算,
可以赌一把。
不划算,就先等等。
能用银子解决的敌人,就别用人命填。
(第1派遣军不在此列)
陆军部鼓励用火炮解决问题,尽量将敌人杀死在百丈之外,多费点火药。
如今,
有稳定的海外硝石输入,弹药相对充裕许多。
等拿下四川、贵州两个产硝大省,吴军就可以实现火药自由了。
而躲在后面1座碉楼内的赵庄文,看到了黑烟。
心中默念:
“弟兄们,莫要怪罪。穷人想出头,就得赌命,拿命换一个概率微小的机会。”
“好打的仗,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九死一生、十死无生的仗才会让我们上。”
趁着吴军暂停进攻的间隙。
新军也忙着在碉楼周围挖掘工事,尽量不让人冲到碉楼底下。
九江城。
正在城外巡视汛情的陆军大臣林淮生,接到了郑河安的战报。
立马下令:
“调10门臼炮增强第2军团。”
“征募一支民间运输船队负责运输。”
九江——湖口段,有数百艘空船滞留。
他们已经完成了原本的运输任务,拿到了运费,迟迟不返航是想着再运点货回去。
一来,挣钱!
二来,空船在长江行驶很危险,满载能扛风浪。
军队有召,
民间船老大们很积极。
当即,
就凑出了一支船队,载上臼炮、炮弹、炮手出发了。
上溯一段水路后,
即可在长江南岸一个叫作“六墩”的小地方驶入兴国州,沿着河流湖泊弯弯曲曲最终抵达三溪镇。
这段河流,走不了军队的大船。
林淮生能够如此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是因为平时的军事积淀。
他看过兵器署的敌情总结,其中就有仔细描述清军是如何攻破金川部落上千座碉楼的。
轻型火炮基本无效,
重型火炮才能挨个撬开乌龟壳。
金川道路恶劣,重炮没法运上去,清廷就组织工匠和铜铁料就地铸炮。
每打一处碉楼集群,就在高山之上铸一次炮。
兵器署的军官们认为,这是看似愚笨却最有效果的战术,充分考虑了双方的优势劣势用庞大的国力压垮小小金川。
而现场铸造的火炮,又分3类。
一类是加强版劈山炮。
一类是将军炮,1000斤至3000斤不等。
最后一类是冲天炮(臼炮)。
金川之战的情报很详实,吴军内部曾参与此战的军官就有好几个,可确定情报无误。
既然无误,
就可以直接照搬。
所以,林淮生并不担心所谓的碉楼,
他更担心襄阳,还有汛情。
如今,夏季已进入末期。
总体来说,今年湖广江西一带风调雨顺,没有旱灾没有水灾。
但是,
还是要时刻警惕,防止老天爷杀个回马枪。
吴军在江西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不能再吃第二次。
长江、鄱阳湖、修水等水域都布置了专门人手盯着,每天观测3次水文数据(深度、流速、以及浑浊程度)。
停滞了数日的第2军团在得到了臼炮支援后,立即发起进攻。
这一次,
在山谷和山脊线一起行军。
以部分散兵掩护炮兵沿着山脊线艰难行军。
吴军臼炮在设计之初,
军工署就考虑了机动能力,尤其是离开骡马后的纯人力机动,方形底座和两根硬木棍相结合。
4名汉子即可抬起,行军灵活。
散兵们四周散开,负责开路警戒。
山路难行,消耗体力。
每隔一刻钟就换一组汉子抬炮。
1个时辰,
其中3门臼炮终于机动到了合适位置——海拔500米的孙家垴。
一名炮兵准尉伸出右手大拇指,用跳眼观测法粗略测距。
对面山坡叫水井岩。
两边高度接近。
但人想走过去殊为不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