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寄生战术~(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青山镇,  

在武昌城的东北方向,毗邻长江,商业繁荣,居民数千。  

此地,  

驻有1名绿营千总、后响应皇命又组织了本地团练。  

吴军水师以舰载长炮轮番轰击,炮弹拉着长长的白烟落入镇中。  

墙倒屋塌,烟尘滚滚。  

百姓哭喊着跑出镇子,四散逃命。  

几轮实心弹后,  

吴军炮手换上了炙热弹。  

木制建筑易燃,且房屋稠密,俯瞰好似鱼鳞。  

2刻钟后,  

舰队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座在大火中熊熊燃烧的镇子。  

东山士官学校,  

特意向所有学员教授过:  

若要火烧城镇,朝上风向发射炙热弹即可。  

若不想过多杀伤无辜,可先发射几轮实心弹作为警示。  

武昌,  

抢先一步得到了示警。  

四门紧闭,兵丁上城,城内一片混乱。  

巡抚王杰爬上城墙。  

正好望见了溯江而上的吴军舰队。  

只见旌旗飘扬,遮天蔽日,颇为威武。  

“昭告全城,死守武昌,堵死北城门。”  

然而,  

吴军舰队却在武昌城下优雅的拐了个弯,驶入了长江支流,汉水!  

瞬间,  

武昌城头,鸦雀无声。  

所有人就这么直勾勾的望着远去的白帆。  

由于未曾得到武昌的明确指令,对岸的龟山炮台也未曾发炮!  

初夏炎热的天气,王杰却浑身冰冷,感觉脚底板往上冒寒气。  

他扭头对着心腹:  

“快,派2路信使飞马去襄阳、南阳。”  

“嗻。”  

北城门洞被假山、石块彻底堵死了。  

王杰见状叹了一口气。  

下令:  

“维持现状,人车通行先走其他城门。吴贼所图甚大,他们早晚还会回来的。”  

“昭告城中守军,务必勤勉训练,奋勇杀敌。”  

“今日起,守军伙食每顿再加2个白馍,本官会亲自监督。”  

武昌,多灾多难。  

前几年被白莲围困,死伤惨重。  

如今,  

很快又要再次面临兵灾了。  

王杰嘱咐打开城门,再释放一批武昌百姓出城。  

疏散!  

他需要一座相对纯净、负担小的城池。  

全盛时期,  

城内至少有40万人,如今只剩下20万。  

这20万人当中,有2万是兵,王杰新募的一支军队——武昌新军。  

还有4万人是“新军”家眷。  

武昌空出了很多宅子,被他全部征辟,作为新军士兵家属的住处。  

战时,  

一切简单粗暴。  

夏季,东南风。  

吴军舰队逆流,但可以借助风力。  

长江流向不断改变,航速时快时慢。  

在长江段航行,地狱号一点都不担心搁浅。  

但驶入汉水之后,  

甲板气氛就变的沉重起来。  

舰长韦森额头渗出汗珠,下令和前舰拉开距离。  

前甲板专门布置了1人盯着前舰尾部的旗号兵。  

每行驶一段,  

前舰的水手就放下秤砣测量水深,然后打出示意安全的旗语。  

相对于长江,  

汉水就像是一条小河,而且弯曲太多。  

自古就有“曲莫如汉”的说法。  

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对地狱号这样的尖底海上战舰都显得不太友好。  

近日上游少雨,  

汉水宽度更显窄,岸边露出的礁石让人心悸。  

整个舰队的行驶速度被地狱号明显拖慢。  

刘武和水师高级军官们商议后,  

决定分兵。  

留下3艘轻型战舰“嵇康级”、1艘运输舰,和地狱号结伴滞留。  

待上游降水,汉水变宽变深后再追赶主力。  

其余战舰继续上溯,快速封锁襄阳。  

湖广的大米正在源源不断的流向北方。每多1袋大米过江,就等于清廷能多养一个兵。  

粮食,就是军心!  

驶过钟祥,汉水稍显宽直。  

同时,  

舰队也不断有所斩获,追上并俘虏了20艘运米的漕船。  

漕粮的押运兵丁几乎没什么武力,或跳水求生或当场投降。  

刘武下令将漕船队编入舰队。  

水师,要长期执行封锁任务。  

6000多人需要消耗的粮食物资会是个庞大的数字。  

运输舰,  

优先装载火药、炮弹、药品,以及各种当地无法补给的物资。  

粮食所占比例并不多。  

吴廷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战法。  

在主力大军抵达之前,先派遣先锋小股精锐控制行军路径之上的一二富庶小镇。  

取其粮秣、物资,  

作为大军粮台,就食于敌境。  

情报署首创,通过打听商贾,查阅地方志,结合细作的现场勘查,提前在地图上标注出几处合适的点。  

陛下将其命名为——寄生战术。  

很形象,  

先侵入宿主,然后汲取营养,扎下根基。  

之后,  

主力扩大伤口,击败宿主。  

寄生战术,已经实践了多次。例如:攻打安庆之役!  

而西征舰队这1次的目标是:  

位于襄阳城西的卧龙镇,以及上游距离襄阳200里水路的谷城县石花镇。  

俩小镇,物阜民丰。  

襄阳,提前得到了预警。  

高度戒备守军由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