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武力调停~(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当晚,  

四邑团练大摆庆功宴。  

文元德捏着小酒盅,笑容满面:  

“诸位同僚,勤王事,保乡梓,求富贵,旺家族。干!”  

军中禁酒。  

但今晚例外,大家必须喝点。  

广东人聚餐,不费酒,费好菜。  

若是换成北方同行,这会直接上酒坛子了。  

酒微醺,人胆壮。  

望着三五成群离开大帐的众人,  

文元德闭着眼睛,靠着椅背回味自己的前半生:  

礼部当差20载,官至主事,终日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当差。  

哪像如今手掌兵权,生杀予夺。  

痛快!  

他甚至僭越的想,  

只要吴军不来,自己就是这四邑的土皇帝。  

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基本相当于大清初年的那几位藩王。  

文元德陡然一激灵,  

心虚的左右张望,自己平日里最为忠诚最为谨慎,如今怎的这般狂妄?  

什么土皇帝?  

什么大清藩王?  

这是一个根正苗清的前礼部主事该萌生的想法吗?  

几十年的儒家忠君教育,和疯狂滋生的个人野心,激烈打架,好似土客之争,来回拉锯。  

“老爷,您来碗醒酒汤?”  

“咳咳,好。”  

喝完,  

文元德又闭上眼睛,  

广东的生丝、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如果不是李郁搞了一招大的,导致广东全省一半的桑田被迫改种水稻,一大半的织户改行何至于此!  

待平了客乱,自己找濠镜澳的弗朗机商人谈一谈海贸。  

甚至,  

还可以私自做主在琼州府挑几个小岛屿租给那些红毛夷停泊商船。  

有银子,就能养精兵。  

有银子,就能购买夷人战舰,雇佣夷人当兵。  

文元德知道,  

南洋的夷人流浪水手很多,见钱眼开,而且颇为彪悍,尤擅枪炮。  

早在明末,就有雇佣弗朗机人当兵的先例。  

他心中陡然产生了一个滑稽的念头:  

“不知湖北团练大臣、广西团练大臣、湖南团练大臣,他们三位如今还有几分忠诚?”  

如果,  

四大臣联手顶住吴军。  

这么大的军功,皇上出手封赏大家一起做藩王也很合理吧。  

文元德越想越兴奋,手臂轻微哆嗦。  

不敢细想,太刺激了。  

见旁边伺候的仆人的眼神有些诧异,  

他咳嗽两声,正色念道: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次日,  

广勇士气振奋,继续推进。  

在大炮的助阵下,连破3座围屋,几乎击穿了客勇的防线,将客勇的活动区域一再压缩。  

众人稍稍歇息,吃饭喝水。  

准备下午一鼓作气击破最后的2座超大围屋。  

这一仗,  

双方都发现围屋更适合山区,碉楼才适合平原。  

之前一直没发现,因为械斗时不可能出现大炮。  

围屋的形状和材料都决定了,其对炮弹的防御性能很差。  

反观碉楼,  

却因为高度优势,人员和物资迁至楼上,可反击劫匪可躲过洪水。  

最后的围屋里,气氛沉闷。  

客勇们默默擦拭着刀剑。  

按照既定方案,  

一旦敌人攻破围屋,全员血拼。  

附近的4万多妇孺老弱,也会拿起武器厮杀到底。损失肯定很大,但没办法。  

对面,  

广勇也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快到了。  

文元德不停发号施令:  

“开平团练听令,务必护住我军火炮。火炮若有失,你们就自尽以谢祖先吧。”  

“遵命。”  

“鹤山团练听令,大炮轰塌围屋之后,你们第一波发起进攻,注意阵型配合。”  

“把辎重大车拉到前面,间隔摆放,每段之间留出20丈的空挡。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客民凶悍,不可小觑”  

“派人召集后方青壮,男丁15以上50以下,全部持械到场。今日这一仗,本官要毕其功于一役。”  

文元德不停发号施令,  

他头一次发现,自己居然很有军事天赋?能指挥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挂个兵部左侍郎衔,也绰绰有余。  

不过,  

侧翼突然有人大喊:  

“不好了,东边在过兵。”  

众人愣住了,  

过什么兵?官兵?贼兵?哪家的兵?  

文元德拉开千里镜,只一眼顿觉后背阵阵发凉。  

红黑军服,骑兵!  

吴军来了很快,  

双方都注意到东侧平原出现了一支小规模骑兵,仅有200人规模。  

围屋内,  

据守的客勇沉默片刻,爆发出疯狂的欢呼。  

“援兵来了,援兵来了。”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甚至跑上屋顶挥舞衣服示意。  

反观广勇一侧,  

手忙脚乱,不少人心虚乱跑。  

文元德急了,  

刷,拔出腰间从未染过血的佩剑:  

“传令全军,不许乱跑。非吴军主力,小小前锋而已。”  

四邑团练的军官们连忙出动,  

花了半刻钟,重新稳住己方秩序。  

战场陡然安静的可怕,无数双目光投向远处的吴军骑兵。  

200骑,  

一半来自近卫军团,一半来自警卫处。  

骑兵没有奔跑,就是勒马慢速,如墙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