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战场达尔文主义(2/3)
曾怀古举盾护住要害,低头猛冲。
此刻,
他心静如水,只想着战死后去见他的好兄弟,吕大有。
距离25丈时,
第2波枪声响起。
这一次,伤亡明显。
疯狂冲锋的客勇,队形出现了混乱。
中弹者倒地后,将后面的同伴绊倒。
对面,
四邑团总们大吼:
“快,快装填,争取再打一枪。”
然而,
团练就是团练,训练不够,心理素质也不够。
最关键最能杀伤敌人的第3波齐射终究是打折了,只是稀稀拉拉响了不到4成。
“杀。”
“杀。”
四邑火枪兵后退,长枪兵向前,和冲到面前的客勇杀成一团。
武艺,在这种时候没有任何意义。
稍微经历过训练的四邑团练,列阵长枪攒刺,利用长兵器优势压制客勇。
一捅一拔,鲜血喷溅。
曾怀古的盾牌丢了,
冲锋时被一发铅弹穿透,铅弹余势不减打入肋下,幸而伤口不深。
如果没有盾牌的迟滞,
他此刻应该死了,如愿以偿和好兄弟吕大有在天上团聚了。
他望着身边三五成群冲上去,又一排排被长矛放翻的兄弟们。
暗叫不好。
从地上捡起一块圆盾,瞅准时机,一个前滚。
然后,挥刀左右劈砍。
刀锋划开肌腱、皮肉,饱饮鲜血。
受伤广勇倒地,
长枪阵硬生生的被他破开了空隙,后面的客勇见状大喜,立马楔入。
扩大空隙,击穿阵型。
不出意外,
双方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没有阵型,没有远近火力层次,没有统一指挥,双方全靠血勇自由拼杀。
这样的“械斗”,
往往伤亡比较均衡,基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文元德看的眼角抽抽,
悔恨自己当初为何要去礼部这种清贵衙门?为何不去兵部学点真本事?
他想不通,
麾下广勇明明在饷银、后勤、武器等方面都有优势,可就是没法彻底摧毁客勇。
有那么一瞬间,
他特别佩服素未谋面的李郁,区区一介书生,怎么练的精兵。
甚至,
他还想派人去偷偷观摩吴军的作战模式。
聘请的那些前绿营军官,水平终究还是不行啊。
没人敢鸣金收兵。
团练本来就不是正规军,你再突然鸣金收兵,很容易造成大溃败。
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看谁先撑不住,或者双方都撑不住了。
1个时辰后,
交战双方均感不支,加上最前线人员密度下降,接触减少。
双方开始自发后撤。
不过,
文元德今日无意撤兵。
因为他心心念念的大杀器到了。
粤西,素来擅长冶铁。
四邑集合了大批铁匠,没日没夜的铸炮,终于拿出了第一批成品——25门土造劈山炮。
由于火炮移动缓慢。
直到这场厮杀接近尾声,炮队才慢悠悠赶到战场。
200头骡子、耕牛牵引场面蔚为壮观!
文元德心情畅快,大手一挥:
“火炮不许卸车,大家抓紧时间吃饭,吃完饭立即追击客匪。”
“嗻。”
望着那黑黢黢的炮筒,团练广勇不由得心生自信。
不知为何,
明清两代,百姓对于火炮都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大炮一来,士气上升亿点。
经常有官兵围剿某险峻贼寨数月不下,拉来火炮,半个时辰后,贼寨立破。
抛开炮弹攻击的物理威力不谈,
精神威力可能是10倍同理,反过来也适用。
举着锄头粪叉创业的,叫山匪、小贼。
有制式刀枪的,叫反贼。
能拉来一门炮的就叫悍匪、巨寇。
大炮一响,兵部留名。
运气好的话,还能让皇帝看到自己的名讳籍贯,浅入帝心。
半个时辰后,
广勇簇拥着炮队开拔,士气冲天。
缓慢如老牛。
耕牛拉车的步伐很坚定,很缓慢,关键还催不得。
由于随时可能接敌,广勇皆刀枪不离手。
开拔前,
团练大臣文元德出于对组织度的不自信,
下令所有火枪兵自行领取一份弹药,大约20发左右,随身携带。
而打完仗,
这些开封的火药如果没用掉,再次收集上来,很可能要报废一半。
因为单兵携带的储存条件不理想。
文元德痛苦的搓着面皮,
再次后悔自己在礼部蹉跎半生,扯皮第一名,其他都不行。
其实,
他忽略了一点。
乾隆点将,团练4大臣都是纯文人出身。
他们分别来自:礼部、翰林院、工部、理藩院。
这真的是巧合吗?
清廷处理外交,
一般默认海上来的夷使,一切事务归礼部管。陆上来的夷使,一切事务归理藩院管。
所以,
礼部主事出身的文元德熟悉弗朗机,熟悉海贸,专业对口。
满脑子都是赚夷钱、买夷炮、雇夷兵,
倒不知道,
乾隆事先有没有想到这一层。
大约是没有吧。
即使想到了,他也没办法。
因为京师各大衙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