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吴贼还没冒头,广东佬就开始搞事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淮安城。  

巡抚福长安召见了淮西新军的漏网之鱼——庐州人刘黄通。  

“拜见抚台。”  

“起来吧,上茶。你们新军打的很顽强,虽败犹荣。”  

“谢抚台夸赞。当兵吃粮,这是本分。”  

刘黄通胳膊还吊着绷带,泅渡时被枪子打的,最终追随他逃到淮安府的仅有300余人。  

福长安虽经大败,  

却很快调整了心态,在幕僚的撺掇之下,  

先将战败的一半责任推到了海兰察身上,再把剩下的一半推到了吴贼铳炮过于犀利。  

“战之败,非将之过,乃器不如人也。”  

结局如他所料——戴罪立功。  

京城那帮混球才不会来接手这烂摊子呢。  

就算乾隆想罢黜流放自己,那帮人的长辈也会抢着为自己说好话。  

贵胄圈公认:  

硬骨头,留给富察家的人啃。  

福长安定定心神,盯着刘黄通的眼睛,  

冷不丁的问道:  

“可本官听说,淮西新军有不少人没死,投了吴贼被编入了吴贼的第2军团。可有此事?”  

刘黄通放下茶盏,脸色平静:  

“回抚台,这是谣言。”  

“嗯?”  

“我是亲历者,5万皖北兄弟硬抗吴军,只有战死的,没有投降的。”  

福长安眼神犀利:  

“你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标下对天发誓,绝无谎言!”  

福长安瞬间释然,笑道:  

“好,好。本官提拔你为庐州副将,从二品。”  

戈什哈立马端来一托盘,上面放着崭新的官袍,官印,顶戴。  

刘黄通扑通跪地叩首,手臂因激动微微颤抖。  

“末将谢抚台抬举,谢朝廷厚恩。”  

福长安端坐在上,  

满意的点点头:  

“我大清最重军功,你去了庐州好好干,争取在战场杀出个名堂。日后凭军功晋升,总兵、提督也不在话下。”  

“嗻。”  

“非常时期,可行非常手段。庐州绿营松弛,不堪大用,你去了重新募兵,本官找兵部替你要了3000兵额,2000杆火绳枪,刀矛藤牌1000套。”  

刘黄通从欣喜中恢复,问道:  

“那末将从扬州带回来的那些弟兄们?”  

“庐州营各级官佐你可自行安排。事后报上名单即可,本官无一不准。”  

次日清晨,  

刘黄通带着麾下300多人到巡抚衙门门口,集体跪拜后离开了淮安。  

随行的还有一队八旗兵以及10万两白银。  

募兵,是需要银子的。  

这10万两就是庐州新军的启动资金。  

福长安以亲戚通敌的罪名,连坐拘押了淮安城21家士绅,仅留8家噤若寒蝉。  

清廷,尤擅抄家。  

从老奴起家开始就时常用这招解决问题。  

乾隆更是个中好手。  

福长安自然也学了个几成功力。  

21家士绅的家产,缓解了淮安城防的燃眉之急。  

在乾隆的《平贼4法》抵达之前,福长安就开始修炼乌龟功了,棱堡、壕沟错落分布。  

廷寄一到,  

他拍着脑袋大呼,怎么忘了金川那一招?  

战碉啊小小金川靠着这玩意,把大清恶心了几十年。  

如今,  

风云变幻,完全可以以此敌之术还彼敌之身嘛。  

修,狠狠的修。  

征发徭役,1万不够就招5万。  

咱大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清军疯狂修工事,巧了,扬州城的吴军也一样。  

建筑署的官员勘查地形后很快拿出了图纸、方案!  

沿大运河修炮台,在扬州城周边修小型棱堡。  

第4军团进驻扬州,  

士兵住的是原绿营军营,稍加修缮。  

军官们则是住进了空置的宅子,原主人或被处决,或因为不愿剪辫主动离开了。  

站在开元寺塔上俯瞰,全扬州找不出一根辫子!  

总指挥黄肆不由得感慨:  

陛下深谋远虑,眼光超前。  

以“剪辫”鉴别人心,手段狠辣却不伤天和。  

不杀人,只诛心。  

剪辫后,百姓就没法首鼠两端,必须拥护吴国。  

一旦清军卷土重来,包围扬州,第4军团可以安心守城,而不必担心城内有后患。  

若是不剪辫子,  

保不齐就会有人里应外合,或者悄悄给清军提供情报。  

一道“自愿剪辫令”就精准剔除了所有的敌对分子,以及摇摆分子。  

如今城中居民22万人,还是太多。  

黄肆决定继续疏散一半,减轻粮食压力。  

凡自愿被疏散的人都可以去崇明定居。  

官府承诺保留他们的祖屋,并且为他们在崇明提供每人不少于3亩地。条件是人在地在,人迁地无。  

出于战争的未知恐惧,许多人搬了。  

18世纪,  

崇明岛的环境比扬州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主要是台风、海潮倒灌以及内涝。  

撂荒地多,盐碱地更多。  

对策是修筑海堤,开挖疏浚可快速排水的“井字”河道网。  

李郁令人给这10万百姓提供金属工具、耕作农具、种子、还有水泥,加上水利署的现场指导,想来崇明成为成熟农场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大费周折,是为了配合吴国的战略——“先南后北”。  

先打下长江以南,再北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