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心虚的忠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挺嘚瑟。”  

沉默,又走了1里路。  

张老三突然停住脚步:  

“我也要在铁盔上写个字。”  

“什么字?”  

“吊”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赞扬营官琢磨的这个字好。  

派遣军进入安排好的营地后,装备才陆续送至。  

盔甲、盾牌、长枪、刀矛斧叉,悉听尊便。  

军团在江西补充了1000清军俘虏,到了江都又补充了2000刑徒。  

如今的第1派遣军又恢复到了6000人。  

军团指挥官甘长胜,召集了所有军官开会。  

中心思想就2条:  

一,登陆日起,军团内只执行2条战场纪律!不服号令者杀!临阵溃逃者杀!  

二,操练新兵。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首先会做什么?  

虐待新媳妇,立威!  

第1派遣军营内热闹的好像菜市场。  

老兵们眼神不善,瞅着补充来的刑徒,找桀骜的刺儿头往死里揍。  

当天,  

就拖出去了4具尸体,还有5人重伤。  

当然,  

死伤的肯定是新兵!  

老兵们人多势众,抱团殴打,还有军官的默认。  

在江西补充的1000绿营俘虏倒是很淡定,这一套他们也挺熟,既然是新兵,就得挨揍,没毛病。  

很快,  

他们也成了那2000多老兵的帮凶,把刑徒新兵打的服服帖帖。  

第2军团很淡定,近卫军团也很淡定。  

营地之间距离仅1里,喧嚣哀嚎声历历在耳。从白天一直折腾到半夜,才安静下来。  

次日清晨,  

继续下马威。  

老兵们先吃早饭,然后才是新兵们吃。  

吃完了,站队列听号令。  

每个方阵前2排让新兵站,老兵们站后面当督战队。  

阳光炙热,盔甲厚重好似棺材。  

一上午操练结束,又是十几颗血淋淋的人头。  

到了下午,  

忍无可忍的新兵几十人集体出手反抗,砍死了一名过于暴虐的老兵。  

附近巡逻的军法队闻讯赶来,推着1门霰弹炮,欲入营增援,  

被甘长胜拦住了:  

“先等等,处理不了你们再进去清场。”  

一盏茶的工夫,  

张老三带着人,提溜着一串首级来了。  

“没事了,没事了。闹事的人都在这。”  

军法官冷笑2声,转身离去。  

有军法队士兵问道:  

“大人,咱不管吗?”  

“不管。这才几个月,都不需要训练署出面了。这些江西战场下来的老兵就已经掌握精髓了。”  

张老三终于完成了心愿。  

他在头盔上写了个大大的“吊”字,走出去震惊全场。  

“嘿,三哥,够吊。”  

“三哥,你哪里人?”  

“常州府,府城首县,武进人氏。往前推200年,武进小半个县城都是我张家的产业,阔得很。”  

“祖上肯定出过大官吧?”  

“大,大的很。前明的进士,差点娶了公主。”  

吹牛不上税,张老三日常信口胡诌。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张家老大,老二也在1营,此时正在狂吃海塞。  

三兄弟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黑、肥、凶狠。  

大铁锅里,沸腾的水上下翻涌。  

旁边,  

伙夫抡着菜刀剁的咚咚响。  

把干肉条切成块,烤饼剁成方块,然后一股脑倒入锅中烹煮。想了想,又将1叠皱巴巴的蔬菜纸扔进锅里。  

承接军粮的商人们,先将猪肉、牛肉切成条状,用大量盐腌过,然后利用日光和挂壁炭炉烘烤去掉所有水分。  

选择当季大叶蔬菜或者根茎蔬菜,洗干净后展开或者切块,送去炭炉烘烤去掉所有水分,最终形状就像是被墨水浸泡后再次晒干的纸张。  

然后,  

用油纸包装,最终成为吴军的野战干粮,方便携带。  

即使在高温潮湿的夏季,也能保证平均在2个月的保质期。  

登陆江都的吴军,已经超过12000人,伙食几乎全靠这些野战干粮。  

按照李郁的设想,  

最好还要开发一些饮料包,比如白糖。  

士兵在战场只要有热水,就可以喝一杯糖水。  

重臣们听的瞠目结舌,纷纷表示这太奢侈了。  

最终,  

只在近卫军团配备了茶叶这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在大营里架起锅煮一碗茶水,简直是战场顶级享受。  

连续5日,  

从京口到江都,挂着吴军旗帜的船队来往络绎不绝。  

李郁甚至把自己的机要处一分为二,将一半人暂时拨给林淮生帐下听令。  

林淮生颇为感激,  

他已经化身人形电脑了,各类信息在脑海中不断增加、更新。  

指挥庞大的登陆大军,他需要更多的参谋更多的传令兵。  

好在最关键的物资运输终于告一段落。  

火炮、火药、枪子炮弹、帐篷,目前充裕。  

船队改而运输粮草,  

大军不可能一直靠干粮,还是要吃大米白面的。  

期间下了2场雨但没有影响。  

“总指挥,陛下的信”  

林淮生接过、拆开,阅读后默默收起。  

如今,  

他识字接近2000,正常阅读并且草拟公文并无难度。  

“淮生见字如面,若我军登陆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