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 王亶望上位闽浙总督,和珅为何愤怒?(2/3)
望!
二是在南方稽查硝石走私的钦差大臣刘墉!
三是在江北巡查的钦差大臣郑谨生!
“臣,兵部主事苏沙哈,不辱皇命,现已查清王抚台率浙南官兵击败伪吴王第6军团之战报,真实无误。”
殿内一阵骚动。
乾隆也冷声问道:
“人证,物证,旁证?”
“王大人亲自带队赶赴衢州府一处山谷,我等几位同僚还有宫中侍卫们都在场。亲眼目睹了挖开的地下,身穿红黑军服的吴贼尸骸层叠,更有旗帜、断刀、断枪各种物件。足以证明其真实。”
王亶望为了演戏,全部是拿真金白银买的。
破烂军服一套20两,破烂刀枪1斤30两,旗帜一面50两。
清军强行抓了1000多年轻百姓,逼迫他们剃发,然后换上重金购买的军服,刀枪。
驱赶至山谷,用弓箭和鸟枪杀死后,埋入大坑。
比真的还要真!
乾隆把目光转向一名随行的满洲侍卫。
侍卫立即单膝跪地:
“苏大人所言全部属实。一共挖出尸首1000多具,另有腐烂残肢断臂无法统计。”
“好,好。”乾隆龙颜大悦,总算放心了。
结合昨天刚收到的闽浙总督陈祖洛再次痛批王亶望吃空饷、参与走私盐巴木材的折子,圣心已有决断。
“督抚不合,自然会事事掣肘。调陈祖洛担任湖广总督。王亶望升先署理闽浙总督吧。”
“皇上圣明。”
和珅心中一阵恼火。
王亶望虽然每年孝敬的也不少,可怎么也比不上陈祖洛重要,那是他和家军的核心班底之一。
丢了闽浙,去了湖广,看似差不多。
可现如今南方贼情如火,湖广这摊子很容易引火上身。
福建就不一样了,打不过也能守得住!
只要在关隘山谷里狂修木石堡垒,再和靖海侯施家一文一武搞好关系,闽地就是洞天福地。以伪吴王那种算计的江南商贾作风,肯定不会去啃福建!
和珅如此愤怒,还有一层原因。
朝廷取消了广州口岸,禁了官方海贸,可民间走私还可以悄悄进行!
海贸走私油水之丰厚,非一般人可窥视。属于被史书忽略的一个重大历史问题!
从宋到清,
历朝历代对于海洋的政策一直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化,以南方官绅为主体,京城人物幕后参股,联合主导的海上走私从未停止过!只不过是规模猖獗程度不同罢了禁海,那是官方的态度!
通海,那是帝国官绅阶层的集体选择!
和珅跪在金砖上,心中很是懊恼。
福建是继当前最合适的走私省份,就这么不小心丢掉了,实在心疼。
暗自腹诽王亶望是个混账,早晚整垮他!
而久居福建泉州府的靖海侯施家也比较特殊。
施家不朋不党,除了忠于皇帝和银子,他们和任何权臣都保持着友好但不亲近的关系。
大员岛南部一半的耕地都是施家的!每年光收田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施家想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轻而易举。有钱、有粮、有地盘、有影响力!
正如和珅在府中私下对宠妾小七感慨的那样:
福建这地方,情况太复杂了!
“钦差大臣刘墉在川鄂贵奔波数月,斩断走私链条无数,将当地的硝石矿开采情况如数奏报朝廷。朕觉得他还是尽职的。”
和珅连忙接过话茬:
“臣附议。如今南方战事如火如荼,正需要刘大人这样的忠臣留任,若能让吴贼火药枯竭,则朝廷不胜也胜。”
“嗯,你说的有些道理。就让刘墉继续巡查吧,加一项职责,除了硝石,一切军资原料都属于他的稽查范围。”
“皇上圣明。”
于是,刘墉想回京的希望再次落空。
“皇上,刑部侍郎郑谨生请旨,可否回京?”
“准了。他再留在江北,意义不大。”
这是今日,最没有异议的一项人事安排!
从稽查钱峰遇刺,到有限度的查访粮仓储粮,到后来因为种种事务再次滞留。乾隆对于此人的工作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能接受。
总之,
郑谨生是个成熟而谨慎的官僚,对于火候把握的非常好。
人如其名!
凶险的钱峰案、深不见底的粮仓案,他都处理的游刃有余。对上对下,对京城同僚都有个交代。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回来很可能会升任刑部尚书。
许多人都感慨:
万般皆是命,一点不由人!
谁能想到,烫山芋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呢。
而郑谨生本人,也沉浸在差事完成的快乐当中。
遍尝淮安府美食,收藏各种土特产。
他也成了半个“江北自己人”!
漕督关铭恩、淮安知府常火炎、督粮道于运和、扬州知府胡佐佑为首的小团体放下了戒心,巧立名目,眼花缭乱。
捞的盆满钵满。
如果这会有提篮桥全封闭高级会计专修学校,他们重金聘请的钱粮师爷团队,绝对有资格进入。
而且能勇夺学时最长、含金量最高、一旦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做“保洁”的那种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江北大营,欲渡江奇袭的秘密终究是没能瞒太久。
他们4个都知道了!
抚掌大笑。
二是在南方稽查硝石走私的钦差大臣刘墉!
三是在江北巡查的钦差大臣郑谨生!
“臣,兵部主事苏沙哈,不辱皇命,现已查清王抚台率浙南官兵击败伪吴王第6军团之战报,真实无误。”
殿内一阵骚动。
乾隆也冷声问道:
“人证,物证,旁证?”
“王大人亲自带队赶赴衢州府一处山谷,我等几位同僚还有宫中侍卫们都在场。亲眼目睹了挖开的地下,身穿红黑军服的吴贼尸骸层叠,更有旗帜、断刀、断枪各种物件。足以证明其真实。”
王亶望为了演戏,全部是拿真金白银买的。
破烂军服一套20两,破烂刀枪1斤30两,旗帜一面50两。
清军强行抓了1000多年轻百姓,逼迫他们剃发,然后换上重金购买的军服,刀枪。
驱赶至山谷,用弓箭和鸟枪杀死后,埋入大坑。
比真的还要真!
乾隆把目光转向一名随行的满洲侍卫。
侍卫立即单膝跪地:
“苏大人所言全部属实。一共挖出尸首1000多具,另有腐烂残肢断臂无法统计。”
“好,好。”乾隆龙颜大悦,总算放心了。
结合昨天刚收到的闽浙总督陈祖洛再次痛批王亶望吃空饷、参与走私盐巴木材的折子,圣心已有决断。
“督抚不合,自然会事事掣肘。调陈祖洛担任湖广总督。王亶望升先署理闽浙总督吧。”
“皇上圣明。”
和珅心中一阵恼火。
王亶望虽然每年孝敬的也不少,可怎么也比不上陈祖洛重要,那是他和家军的核心班底之一。
丢了闽浙,去了湖广,看似差不多。
可现如今南方贼情如火,湖广这摊子很容易引火上身。
福建就不一样了,打不过也能守得住!
只要在关隘山谷里狂修木石堡垒,再和靖海侯施家一文一武搞好关系,闽地就是洞天福地。以伪吴王那种算计的江南商贾作风,肯定不会去啃福建!
和珅如此愤怒,还有一层原因。
朝廷取消了广州口岸,禁了官方海贸,可民间走私还可以悄悄进行!
海贸走私油水之丰厚,非一般人可窥视。属于被史书忽略的一个重大历史问题!
从宋到清,
历朝历代对于海洋的政策一直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化,以南方官绅为主体,京城人物幕后参股,联合主导的海上走私从未停止过!只不过是规模猖獗程度不同罢了禁海,那是官方的态度!
通海,那是帝国官绅阶层的集体选择!
和珅跪在金砖上,心中很是懊恼。
福建是继当前最合适的走私省份,就这么不小心丢掉了,实在心疼。
暗自腹诽王亶望是个混账,早晚整垮他!
而久居福建泉州府的靖海侯施家也比较特殊。
施家不朋不党,除了忠于皇帝和银子,他们和任何权臣都保持着友好但不亲近的关系。
大员岛南部一半的耕地都是施家的!每年光收田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施家想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轻而易举。有钱、有粮、有地盘、有影响力!
正如和珅在府中私下对宠妾小七感慨的那样:
福建这地方,情况太复杂了!
“钦差大臣刘墉在川鄂贵奔波数月,斩断走私链条无数,将当地的硝石矿开采情况如数奏报朝廷。朕觉得他还是尽职的。”
和珅连忙接过话茬:
“臣附议。如今南方战事如火如荼,正需要刘大人这样的忠臣留任,若能让吴贼火药枯竭,则朝廷不胜也胜。”
“嗯,你说的有些道理。就让刘墉继续巡查吧,加一项职责,除了硝石,一切军资原料都属于他的稽查范围。”
“皇上圣明。”
于是,刘墉想回京的希望再次落空。
“皇上,刑部侍郎郑谨生请旨,可否回京?”
“准了。他再留在江北,意义不大。”
这是今日,最没有异议的一项人事安排!
从稽查钱峰遇刺,到有限度的查访粮仓储粮,到后来因为种种事务再次滞留。乾隆对于此人的工作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能接受。
总之,
郑谨生是个成熟而谨慎的官僚,对于火候把握的非常好。
人如其名!
凶险的钱峰案、深不见底的粮仓案,他都处理的游刃有余。对上对下,对京城同僚都有个交代。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回来很可能会升任刑部尚书。
许多人都感慨:
万般皆是命,一点不由人!
谁能想到,烫山芋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呢。
而郑谨生本人,也沉浸在差事完成的快乐当中。
遍尝淮安府美食,收藏各种土特产。
他也成了半个“江北自己人”!
漕督关铭恩、淮安知府常火炎、督粮道于运和、扬州知府胡佐佑为首的小团体放下了戒心,巧立名目,眼花缭乱。
捞的盆满钵满。
如果这会有提篮桥全封闭高级会计专修学校,他们重金聘请的钱粮师爷团队,绝对有资格进入。
而且能勇夺学时最长、含金量最高、一旦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做“保洁”的那种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江北大营,欲渡江奇袭的秘密终究是没能瞒太久。
他们4个都知道了!
抚掌大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