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奴才愿立军令状,3年平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姓,若存粮不足,他们可出城收割麦子补家用。”  

因为连绵的战火,百姓逃亡,南昌城周围的麦田无人收割。  

让城中居民出城收割麦子既是提供填补口粮空缺,也是留给他们机会逃跑。  

想必,  

会有很多人借着出城割麦的机会离开南昌。  

至于说,  

哪一种选择更幸运,谁也无法预料。  

命运这种东西,向来不是凡人可以揣摩预测的。  

大军渡江后,暂时在梅岭山下扎营,将物资往高处搬运。  

同时派出斥候在山中寻找合适的宿营地,确定之后,大批兵丁上山砍伐树木制作营区。  

傍晚时分,浮桥周围插上火把。  

继续抢运!  

李二狗忠实的执行了军令,将城中已经舂好的大米从浮桥运到西岸。  

搬运大米的是俘虏。  

攻陷南昌,吴军俘虏绿营兵4000余人。  

这些家伙留在城中是很大的隐患,万一来个兵变,再裹挟百姓。人数较少的独立混成营挡不住。  

故而李郁下令将他们都带走。  

赣江两岸,  

士兵们端着刺刀,监督这些俘虏老实搬运粮食。  

中途不时有人坠河,也许是脚下不稳,也许是天黑照明不好,也许是想跳江逃命。  

总之,  

吴军无所谓!  

这种水文情况,能活着上岸的那是他命硬。  

一袋袋的粮食堆积在岸边。  

然后装上辎重车,运到梅岭山脚下。  

忙活到后半夜,突然天降暴雨,刮起狂风。  

正在浮桥上的200多绿营兵俘虏,纷纷落水。  

随着一声巨响,  

浮桥断了!  

次日清晨,舟桥营只收回了小部分船只。  

所有人诧异的发现赣江水位又又又涨了,上涨的速度可怕,肉眼可见的,岸边在一尺尺的向后退。  

翻涌的波涛里不时看到漂浮的尸体,有百姓的,有清军的,有牲畜的。  

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二狗也开始懊恼。  

下令:  

“搜罗燃料、粮食,搬到城门楼子里。再找些匠人,在城墙上搭棚子,能遮太阳能挡雨就行。”  

“弟兄们以后尽量睡在城楼上,城内不要待了。”  

次日,  

一夜没睡安生的李二狗,职业病发作。  

下令牵了几十只家畜到城墙上,还临时加盖了遮风挡雨的牲畜栏。  

“指挥使,这是?”  

“我告诉你们,这世上什么事都没有饿肚子可怕。防止断粮!”  

正如李郁所料,  

放南昌百姓出城割麦子的结果就是百人出,三十人回。  

大部分人携带值钱细软干粮,出城避难于野。  

他们不是单纯的不信任吴军,而是不相信任何军队!  

与大兵同城,一旦断粮,百姓堪忧。  

更有一层顾虑,  

所有人都目睹了吴军主力撤走,假如清军卷土重来,再度收复南昌。  

按照大清惯例,收复失城,一定要先杀一波再抢一波。  

抢劫小民,振奋士气。屠杀小民,震慑贼兵。  

你不能指望封建军队拥有道德。  

而由于赣江的水位过于汹涌,吴军3艘战舰也被迫起锚溜走。  

他们要尽快进入脱离险境,  

湖口县已经不安全了,发大洪水,必淹。九江,也不提了!  

长江水疯狂倒灌鄱阳湖上游雨水也在疯狂的输入鄱阳湖这是一场影响范围极大的洪灾。  

江西全省除饶州、广信2府之外全部被洪水波及。  

受灾最严重的是上游吉安、建昌、抚州3府,有接近10个县受灾严重,死亡人口很难统计。  

而云南、广西2省援兵行至临江、吉安两府边界,也遇上了这场洪水,狼狈不堪。  

广西绿营兵淹死失踪2000余人,云南绿营损失1200余人。  

古代行军打仗,  

优先选择沿着河流,或者沿着河谷行军。  

人喜欢走的路线,洪水也喜欢!  

在狂暴的洪水面前,人类脆弱无比。  

两省援兵被迫规避洪水,改道向西行军。  

总之,一比吊糟!  

梅岭,  

山腰山顶。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帐篷和篝火。  

吴军被迫分散驻扎,适应地形。  

中军大帐内,  

李郁正在布置任务:  

“甘长胜,你调4个营砍伐树木劈成段,分发到各营做燃料,加盖油纸布。”  

“郑河安,你调3个营集中所有容器取水。士兵们随身携带的皮囊、葫芦务必装满烧开过的清水。”  

“苗有林,你带人找山洞存放火药。”  

“李小五,你居中协调,把粮食分到各营。”  

“黄肆,你督俘虏在太阳谷修筑大营。这场雨若是继续下下去,很多帐篷撑不住的。需要更大的营区。”  

众将急匆匆领命而去。  

当前,不需要考虑清军的威胁。  

而要考虑怎么渡过洪水暴雨的难关,几万大军要住宿、要吃喝,这可不容易。  

“拜见陛下。”  

“先生请坐,伱建议的梅岭果然是个好地方。”  

“全赖老天庇佑,陛下天威,大军才能逢凶化吉。”  

王三松很会讲话,滴水不漏。  

李郁笑笑,示意他坐下喝茶。  

“据说先生在浮梁县有些产业?”  

“祖传的几间瓷窑罢了,如今在陛下麾下运转,都是一样。”  

“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