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正治就是分蛋糕寡人切下来的,才是你们的。寡人不切,你们不能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炭署长的位置。人尽其用,专业非常对口。  

建议工价分别是50文每日、1两52两每月、5两每月起步上不封顶。  

还有一点就是,剥离后,这两个重要部门交给谁?  

人挣了钱就得花钱。  

俩人联合署名,增加可信度。  

先是诚恳请罪,绝不推诿。后面抨击武备稀烂,火器不如人,要先进火器,最好是西夷火器。  

他们未必能成事,但是一定可以坏事。  

所以说,杀人也是一门艺术。  

巡警则是公开招募,要求本乡本土。城镇居民不要,光棍不要,外地人不要,经商的不要,读书的不要,做过衙役的更加不要。全部由20岁到25岁淳朴农夫,健壮、憨厚、高大者组成。  

巡警要的就是淳朴的性格。  

在李郁的要求下清廷入关时,对这个阶层也不是一味的杀。而是拉拢,分化,加屠杀。  

舞台只属于流氓。  

马忠义望着忙碌的数千民夫加固城墙,深挖壕沟。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巡警分署归巡警署长节制,经费饷银由地方官府提供。  

马忠义是世家子弟,笔墨不错,一番洋洋洒洒。  

夏季身披油纸雨衣一件,头戴刷过桐油防漏性能优良的斗笠。  

针对乡村的防务新规:  

每村望族出1至2人至东山岛封闭训练半个月后,回去担任本村的护村队队长。并拨发火绳枪两三杆,长矛几十根。  

刚一见面就大骂:  

“大逆贼子,如今圣天子在位,天下太平。你们不好好过安生日子,为何要造反?”  

李郁的叮嘱,  

想必王六会尽力做到,因为他骨子里有点悲天悯人。  

至少,吴军没有破他们的门,抄他们的家。  

苗有林哈哈大笑:  

“因为老子想当大官啊。”  

但,内政部在这3个部门都发展了眼线,能够做到大事有数。  

儒家书籍读透了,人会悟出很多秘不可宣的社会运行逻辑。一旦不择手段使出来,吴国会很头疼。  

这3个部门专业性较强。  

“怎么能叫凭空呢?那边哭泣的貌美娘子可是你的家眷?”  

总之,  

第2军团则是从饶州府南下,拿下了余干县,万年县,安仁县,还在位于抚州东乡县城下击败了南赣总兵马忠义和蒙八旗联军。  

进驻九江的第4军团向周边逐步蚕食,先后拿下了瑞昌县,德安县,武宁县,并不费劲。  

“凡重工矿业,不死人是不可能的,但是能不死的就尽量少死,毕竟那是一条条鲜活人命。”  

训练署在马鞍山露天铁矿与铜陵煤矿附近,各设一处新兵训练营,用意不言而喻。  

总之,目前的吴国内部局势大体稳定。  

穿越前,李郁就颇为纳闷:  

渔猎部族出身的野猪皮家族,到底是哪儿学来的这么一套封建统治的巅峰权术?是耳濡目染?还是汉奸传授?还是天生能力?亦或是都沾边?  

他内心倒是挺期待把乾隆老头活活气死的。  

马忠义满脸血污,和察哈尔总管哲勇带着残兵绕开东乡县城狼狈逃窜。  

一口气跑出了上百里,才敢稍作歇息。  

王后胡灵儿执掌财税署,杨妃执掌内政部。  

一名军官抽出佩剑,刷,清军旗帜飘落城下,换上了第2军团的旗帜。  

知县只觉憋屈,大骂道:  

正治,也是妥协!  

相比普通人的爱憎分明,对错是非。  

帝王们的爱憎是模糊的,是审时度势的。可以和仇敌坐而对饮,可以和曾经的挚友亮刀子,可以翻脸不认承诺。  

男人的友谊,一般在共患难后容易产生。这一点和女人相反!  

所以李郁不打算插手,而是让这些家族圈地自萌。告诉老家伙们要给年轻子侄机会,他们所报名单,自己一概批准。  

“走,一起进城。”  

爱新觉罗氏向来是一手托着红顶子,一手握着钢刀。  

随着吴国的逐渐正规化,李郁也开始动起心思,欲将她们和大权剥离,但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马忠义递给哲勇一块饼,哲勇默默递给他一壶酒。  

从今往后,从人员招募到训练,到分配到各个军团皆由训练署独立完成,各军团不再染指。  

此刻他正兴奋的直搓手,左边瞅瞅右边瞅瞅,到底选哪个呢?这可是个事关幸福的大事,不能马虎。  

留着他们,天底下的士绅们就生不出殊死对抗的决心。  

青壮们每月训练4个半天,每人可拿训练补助银2分,专项拨发。  

大家的底线,划的很清楚很默契。  

原本很淡定的东乡知县瞬间失态,疯狂咒骂:  

马忠义猛灌了一口酒,低声说道:  

“我们联名上折子吧。”  

“他娘的发下来的都是烧火棍,你刚才也看到了,又打不远,又打不准。凑近了还烧眉毛。他们不该死吗?”  

战场伤残的军官群体也有了新去处――训练署。  

原本对于守城方是极大的利好,可现在的问题是吴军强势水师掌控了鄱阳湖。  

李郁就是唯一手握刀子的人,不时将桌子中间的奶油蛋糕切下一块,或大或小,推给围坐一圈的小弟们。  

需是能力足够,且十分信任之人!两个条件都是必选项,故而一时间拿不出人选。  

“狗贼,你快杀了本官!本官生是大清的官,死是大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