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李郁就照办了。  

经过友好商议,每月40两例银,雇佣杜大讼师为存菊堂的法律顾问。  

堂口遇到差役刁难,案子纠纷的时候,杜讼师有义务及时介入,提供法律援助。  

打赢官司的花红另算!  

存菊堂,再添一员大将。  

一时间,上门委托的土豪恶绅们踏破门槛。  

而“剪辫”案,却还是在发酵当中。  

李郁派人把一柄董记剪刀,悄悄的放到了土地庙睡觉的乞丐手边。  

醒来后,乞丐大喜。  

认为是洪七公他老人家下凡,送把剪刀给自己换顿饱饭吃。  

于是,乞丐立刻送到了当铺,想换几枚铜钱。  

当铺掌柜的知道轻重,立即把乞丐扣了送到了府衙。  

大狱内,方捕头亲自上手。  

用沾了盐水的鞭子,抽的小乞丐死去活来。2  

最终,招认了犯罪事实。  

土地庙乞丐10余人,偷盗剪刀,又因为对社会不满,怒剪他人辫子。3  

这下好了,不愁吃喝了赵知府大喜,和巡抚大人商议后决定结案。  

无知乞丐偷盗剪刀,后剪他人辫子泄愤。  

供状送到紫禁城,引来了乾隆的愤怒。  

他在乾清宫愤怒的摔了茶碗,吼道:  

“下面的人竟敢这样糊弄朕,简直无君无父。”1  

“动摇我大清国本的大案,竟然想用几个乞丐顶罪。”1  

“下旨,严厉斥责苏州地方官,告诉他们,如果脑袋不想要了,朕可以帮他们挪一下。”  

太监们被吓得瑟瑟发抖。  

而朝臣,表面惶恐,实则内心稳得一批。  

麻木了,习惯了!  

伺候这位爷,就得顺毛捋。  

不过,正蓝旗副都统,御前侍卫和珅却是提着一颗心。  

因为他收到了各省的献书2000余册,其中尤以苏州府的最多。  

其他人不懂乾隆的心思,他却是摸的透透的。  

什么不分满汉,开禁言路,不以书中内容掀起文字狱,都是扯淡。  

私底下,他曾经和侍读学士纪晓岚聊过此事。  

两人一致认为,伺候皇上不能言听计从。  

纪晓岚是汉臣,宦海岁月两起两伏,对“伴君如伴虎”有清醒的认识。3  

和珅是旗人,又是正得宠,权势远超于他。  

二人差距甚大,在仕途上没有冲突,反而可以聊到一块儿去。  

要么能看透皇上的心思;要么就事事请示,绝不私自做主。  

各省进献的书籍,暂时都存放在礼部。  

由专门的官吏,造册登记,并通读内容。  

忽然,一个书吏翻书的手停住了。  

苏州府彭家进献的一册明代书籍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外极北部族,渔猎为生,兽皮裹躯,食不果腹,不知廉耻,常与禽兽为伍。部落男子成年时开始留一根辫子,之后每猎一头猛兽,则多蓄一根小辫,勇士发辫多不胜数。而只有一根发辫者,往往被视为懦夫,被逐出部落。”3  

然后被驱逐者一路南迁到长白山地区书吏的手僵住了,他不知道该怎么看待这个故事。  

最终,他还是决定上报。  

和这个无聊故事一起上报的,还有另外一首反诗。  

乾隆看了,表情冷漠:  

“将献书的二人,交由当地官府处置。”  

“处置结果,交由刑部审定。”  

和珅想开口,最终还是忍住了。  

反观军机大臣于敏中,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内心毫无波澜。  

和珅暗自感慨,真不愧是能做到汉臣魁首的人,厉害啊。  

两桩廷寄,一前一后抵达了苏州府。  

吓的赵知府面如土色,双手颤抖的拿不住信纸。  

他回到后堂,扑通跪在地上,对着菩萨像哭泣:  

“老天爷,赐给我一条活路吧。”  

“这两桩案子,一个处理不好都是灭三族的罪过。”  

“信男若能安然度过此劫,一定为您重塑金身,日日香火不绝。”4  

砰,一个响头磕下。  

屋外,胡师爷也在唉声叹气。  

东主出事,他也不好过。  

当晚,他给知府建议将彭家尽数拘拿,抄家寻找其他反书。  

彭家也算是本府望族,从康熙年间开始置下了偌大的家业,子嗣绵延百年。  

一招马屁拍错,全家覆没。  

最终,彭家抄出了反书一十三本。  

彭家老爷子知道厉害,自家在牢里上吊了。  

还留下了悔过遗书,把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  

舐犊之心,令人扼腕。  

紧接着,董家也完了。  

什么户部员外郎的侄子,都比不上保住自家性命重要。  

赵知府亲自下令,方捕头带领了100多官差。  

将董家所有人一网打尽,都关进了大牢,严刑拷打。  

根据杜讼师的分析,最多一天,官府就能拿到董家的全部罪状了。  

包括口供,物证,人犯,见证者,还有犯罪动机。  

眼看着风暴越刮越大,始作俑者李郁有些不淡定了。  

失控了!超出了他的预期。2  

原本只是想栽赃干掉董家,没想到拉上了那么人陪葬。  

据胡师爷透露,彭家的几个儿子都定了斩监候,其他族人暂定流放2000里。  

董家则更严重,直接定了个满门抄斩。  

李郁心虚,借着酒宴询问了胡师爷,为何董家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