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明隐百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后,艾闾还是接受了邀请。  

哪怕有疏日提供遮掩,但说到底,疏日在东陆共和国的地位也就那样,不上不下,要是没有像青金石这种网络高手辅助,面对第十局等机构的追查,难保不会暴露行踪。  

而且,考虑到这位自称“宋识”的灵能者,对自己似乎极为熟悉,艾闾心底还是非常困惑的,想知道为什么。  

“.阁下,接下来打算去哪?”  

艾闾询问道。  

离开桥洞后,两人都换了一身装束,艾闾盖着鸭舌帽,宽松外套,宋识则穿了件大衣,戴着青金石化为的手环。  

“你原本要去哪?”宋识环视周遭,没有回头。  

艾闾不假思索:“一路向东,绝恶诛邪。”  

“向东.你打算去学识理事会的地盘?”宋识回忆了一下地图,了然道:“也是,那帮学者确实挺癫狂的。”  

不同于艾闾出身的四煌天,那是由“四煌魁首”与麾下“八御”统管,以“青、赤、黑、白”这四条道路为纲领,统合下辖诸郡信众的势力。  

同为泛东大陆联合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学识理事会与四煌天截然不同,推崇绝对的理性与求知,号称“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学识理事会统辖的诸郡上,所有人自牙牙学语起,就会接受一场漫长的筛选,一直持续到成年,揭晓最终的结果。  

有才能者升入“学府”,接受高难度的教育,成为研究者,其中最为杰出的一部分人,将踏入学识理事会的最高学术兼执政机构“九院”,九座专精不同领域的科学院。  

无才能者则沉入“工坊”,经过短期专业技术培训后,根据职业评测结果,投放向被认定最适合的岗位,从此穷尽一生勤恳,只为供养九院。  

不谈九院专门隐藏起来的那些研究,单就明面上被曝光出来的那些,也有不少相当离谱,称得上令人发指。  

难怪艾闾会计划往那边去.  

“我要去临江一趟。”宋识微笑了一下:“不算顺路,但也不算绕路,一起?”  

“可行。”  

艾闾思考了一下:“临江市已经很近了。最迟明天下午,我们就能到达,阁下的目的是什么?”  

“确认一点事情罢了。”  

宋识打了个哈欠。  

“顺便.”  

然后,青年侧过头,瞥向身后起伏的城市轮廓,慢悠悠道。  

“追了这么久,也该处理干净了。”  

“——我需要的是结果。”  

望着台下众人,沉声出口时,这位第十局的长官,微不可察地观察了一眼某人。  

只见台下最后方的位置,正倚坐着一位恣意洒落的男人。  

他身着玄色长袍,胸膛半露,神态懒散,明显走了神。  

可这一瞬,竟像是捕捉到了长官的观察,男人忽然开口了。  

“何必拘谨呢?我自问这几天,从未妨碍或指手画脚过您的安排吧?”  

他笑着说:“所以不必在意我,您接着说就行了。”  

——这男人,赫然正是藏野庭。  

听到对方这样说,长官表情毫无变化,仍是沉稳威严,但心底却松了口气。  

他来自一座四等世家,虽然不是最嫡血的那一支,但也算核心子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了四等人的身份。  

后来他加入第十局,这些年勤勤恳恳做下来,更是将这一身份由“隐”转“明”,已称得上家族支柱。  

唯有“五等”以上,才有资格称为世家,在那群七八等的底层人眼里,一座五等世家人人都是“五等人”,毫无区别。  

他当然不会那么没见识,心里很清楚,哪怕是同一等身份,亦有高下之分,即“明与隐”。  

就像自己出身的四等世家松南刘氏,同样是四等身份,那些纯粹靠投胎投得好,只会吃喝玩乐的废物子弟,就是“隐四等”。  

只待成年后,就随便打发去一个闲职,凭家世一辈子享乐无忧,但也仅限于此。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子弟,则是投身向第十局、军伍、朝堂等地方,一步步向上攀升,当有朝一日晋升高位,证明自己后,就会成为“明四等”。那些有资格冠以“明”前缀的人,才是撑起一座世家,不落不倒的真正支柱!  

而长官,就是一位“明四等”!  

然而这些东西。  

这些所谓的“明四等”身份、第十局高位、四等世家支柱、自己的卓越才能在堂堂二等世家鹤海藏氏的二公子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对方乃藏氏嫡血,天赋更是堪称恐怖,二十六岁便踏入第三环,一身修持强悍无匹,得到了“下行幽冥”的偌大名头,深得藏家喜爱与倾力栽培。  

世家支柱?  

只要不出意外,藏野庭未来,是要成为整个东陆共和国的支柱之一!  

二十年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必有藏野庭的位置。  

如此天赋秉性,如此血脉家世,不要说什么以势压人,对自己指手画脚了,藏野庭就是毫无理由,当场在这里格杀了自己,事后也顶多象征性地处罚一下。  

幸好,这位藏家二公子确实跟传闻里一样,性子随和,待人宽厚。  

于是,长官接着说下去了。  

“接连追了这么多天,仍是屡屡失利,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报告,根据当前情报汇总分析,以及又进行了一次卦演,我们已能确定,宋识的下一处目标。”  

“说。”  

那人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