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嘉福永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耀武军是西门重遂帐下最能打的那一批了,西门重遂也下了很多心血,光是这七八千匹马、骡,就占了整个神策军的接近一半。  

只是李晔暂不清楚,为何堂堂嗣王会甘心在中官手下混饭吃。  

只能说这老猪倌确实很会收买人心。  

“既如此,就署皇弟招讨使。”李晔很快做出了决定。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连个肉包子都舍不得,江山如何不灭亡?  

不过就李嗣周者一部兵马,还是马步军为主,要是去华州攻坚还是很恼火的。  

可打量在场,似乎也没人肯出战了。  

更多的,是没人想搭理圣人,李晔也非常清楚。  

权力只为来源服务,如今授予他们权力的是西门重遂这些中官,他们自然只为中官服务。  

李嗣周也一样。  

而且在李晔的记忆里前身也没怎么亲近过自家兄弟。  

那就更不可能了。  

凭你一句话就给你拼命?像郭子仪那种人,大唐三百年又能找到几个呢。  

慢慢来吧。  

毕竟对于他这样的轻轻皇帝来说,现在还有人举手就已是邀天之幸了,再想太多只怕连老天爷都会反对吧。  

“公等吃好,朕乏了。”说罢,圣人起身离开了座位。  

王从训、刘仙缘、赵氏等女御侍卫也快速跟上,一同返回蓬莱殿。  

望着黑夜中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李晔伸出手接住一片雪片,心里有些惆怅难言。  

西门重遂确实可恶。  

他时不时就会涌出吾与汝俱亡的冲动。  

但今夜这场“宴会”却让他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宴会上,西门重遂全程没吭声,可大对数人面对皇帝的态度还是那个吊样。  

驱了田令孜来了杨复恭。  

驱了杨复恭来了西门重遂。  

就算杀了老猪倌,已经被动摇的权力自己能掌握住么。  

该不该杀呢。  

或者说。  

什么时候下手为好呢。  

自己是不是还需要假一段时间的虎威呢。  

“圣人。”瞧见皇帝心情低沉,王从训走上前来说道:“臣在天威军有不少交好将校。如今乱兵散了一地,若使臣出城召集,也能有个三四千人马,都是久经沙场的,打仗绝对没问题。就是…”  

圣人接过话茬,呵呵笑道:“就是跟你一样骄横难制是吧?”  

“嗯!”  

“如果你有心,倒也可以尝试下。”圣人低低道:“我明日找太尉要些财货,你拿去打赏。”  

另外,杨复恭也快走了。  

不知道他对于自己的兵马是怎么安排的。  

想到这,圣人唤了声:“如心,军容的辞表里说何时赴任了么。”  

“臣听说这些日子城外大军调动频繁,想来便是军容设法在妥善安排部众吧。”赵氏叹了声。  

圣人却没回答,转而狐疑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思?”  

赵氏却浅浅一笑:“李义山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心你…”李晔也忍不住失笑。  

赵氏继续道:“臣料军容大概就是过了年北上吧。”  

“嗯,到时候你出宫去送送他。”李晔随即凑到赵氏耳边密语了几句。  

忽而,一阵爆竹声响,淑妃款款而来。  

瞧见皇帝和女官耳贴脸说着悄悄话,亲密不已,心头有些苦涩,但还是行礼:“礼部不是上奏改元么,今日起便是景福元年了。谨祝官家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永受嘉福。”  

“永受嘉福。”李晔腼腆的回以祝福。  

淑妃却突然低下头,羞涩道:“要去长安殿坐坐吗,夜深了,平原也挺想官家的…”  

“这…”李晔战术咳嗽:“便是过年,也还是有许多事的,那个…今夜就不去了吧。”  

淑妃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下变得黯淡:“我…”  

可才刚吭声,赵氏抬起头,看向李晔,大声道:“大家刚刚不是说要去长安殿么,是臣失职,不该继续奏事。这便退下…”  

说罢朝李晔翩然一笑,一副你懂的表情,便莲步轻移,引着宫人徐徐而去。  

“我呢?”王从训不知发生了什么:“那我去哪赵司言?”  

李晔扶额道:“去休息吧,吃好喝好玩好了。”  

“夫人。”  

随后,圣人与淑妃俱还长安殿。  

何氏的侍女提前跑回长安殿通告了这一消息。  

等李晔到的时候,长安殿里里外外已挂上即时的新灯笼,宫人们穿着新衣服,老的少的,都喜气洋洋的站在小雪中静静等候。可真是热闹啊!  

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有点皇帝的尊严吧。  

“都起来。”圣人乐呵呵的摆手。  

“父皇!”忽然,一个小女娃冲上来,一把抱住李晔,坐在雪地上,随即便是哇哇大哭:“父皇都两个月没来看平原了,是平原不听话吗,呜…”  

何氏眼睛也红红的,笑中带泪:“你看你,孩子都不认识你了。”  

李晔有点尴尬。  

这便是我在这个世界的女儿。  

也许,这一刻他才开始渐渐融入这个前身的家庭。  

“不哭不哭。”将孩子抱在怀里拍了拍,李晔朝着殿内大步流星的走去:“吃饭!”  

适才他在麟德殿和那帮鸟人斗法,虽然桌上琳琅满足,却没心情吃。  

景福元年正月初二。  

长安城以北,灞水岸边一座开满梅花的驿站。  

再往前,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