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两年之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次日清晨,晋阳城西南角馆舍之中。  

郭图沐浴,更换崭新衣装后,外罩一领黄羊绒大氅乘车出门。  

几名骑士在前持旗开路,宽阔的临晋大街上,郭图左右观察街道两侧往来的早起吏民。  

晋阳城实在是太大了,仅仅是目前的城邑规模就比雒阳城要大。  

当然了,雒阳城是一个复杂的城邑体系,除了城内二十四都亭外,还有城外近郊、远郊,这些可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段。  

严格来算,雒阳八关之内的城邑,都能算是帝都雒阳的一部分,承担着部分作用。  

与规划方正、明白的晋阳新城比起来,邺城南北二城就显得过于陈旧。  

行走在临晋大街上,郭图也算明白了赵大司马的城防理念。  

其他城邑争夺的就是城墙,城墙得失直接宣告了城池归属。  

而晋阳新城,攻破外围那可有可无的低矮羊马墙后,才会进入真正的攻城绞杀战。  

晋阳新城内一座座街坊,就是一座座坞堡,这些坞堡群构建组成了晋阳新城。  

未来就算各方围攻打到这里,谁又肯渡过汾水,率兵参与血战?  

他认真观察,要将看到的一切如实汇报给袁绍。  

邺城也要改,就算不能改动南北二城,也要扩建新城,以作为袁氏的核心城邑。  

河北大姓在南北二城中拥有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只有建立新城,才能压制河北大姓的影响力,杜绝他们的侵蚀。  

沿着临晋大街向北,就看到了左侧的晋阳侯府,与右侧如似军营的大司马幕府。  

郭图看到侯府与幕府之间架设了复道天桥,看到一队女婢提着食盒向幕府走去,不由愣在车上。  

仰着头,他想起了雒阳南宫、北宫之间的复道天桥。  

北邺城中也有复道天桥,可也只是袁绍府邸中的楼阁连接之用,很少启用。  

负责护送郭图的虎贲郎见郭图惊讶模样,就主动解释说:“晋阳侯不喜侯府、幕府吏士、奴仆往来于街道,这样会惊扰民众往来。故架设复道,以隔绝内外。”  

“晋阳侯真乃仁德之人。”  

郭图赞叹称颂,可他更觉得赵彦这么做,纯粹是防止府邸奴仆与外界发生勾结。  

不多时,这位虎贲郎就引着郭图进入大司马幕府,直入会客的东园。  

东园暖厅之内,赵基铠甲在身端坐主位,拿着今日的行程规划沉思。  

开战之前,有必要安抚一下匈奴人。  

所以午间的时候还要与幽禁于此的呼厨泉见面吃饭,给呼厨泉一个能返回单于王庭的希望。  

可好容易将这家伙扣在手里,甚至为了腐化、拉拢匈奴各部贵族,赵基让出了经商权。  

匈奴贵族目前承担着垄断经商权,晋阳、平阳、安邑三处官市上的产品,可以经过这些贵族的贩运,卖给更小的匈奴部落,或卖给鲜卑人。  

目前还没有腐化到位,匈奴贵族还没有养成严重依赖经商的生活、生存习惯。  

匈奴人在经商方面其实颇有天赋,根本没有多少重视诺言、契约的精神。  

等这些匈奴贵族重视经商收入,轻视经营压榨部众后…也就可以考虑更进一步的编户。  

至于单于呼厨泉,留在晋阳城享福难道不好么?  

三郡诸胡清剿完毕,也就可以给呼厨泉稍稍松绑一些…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呼厨泉自由行动,可以在晋阳附近射猎、游玩。  

不给机会,呼厨泉就不敢跑;这个人不跑,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严惩?  

比起正当壮年老谋深算的呼厨泉,给匈奴人换一个年轻、稚嫩一点的单于,显然更方便幕府管理。  

思索单于更替计划时,主簿卫觊到门前,拱手:“君侯,右将军使者郭图已到门外。”  

“有请。”  

“喏。”  

卫觊应下,转身去迎接郭图,因己方目前的优势地位,所以卫觊步伐沉稳,不紧不慢,很是从容。  

不多时,卫觊就与郭图说说笑笑,引入了正厅。  

厅内温暖,郭图长拜:“外臣奉右将军之命前来拜谒大司马。”  

“坐。”  

赵基展臂,等郭图解下黄羊绒大氅,坦然落座面露微笑时,赵基开口:“我听闻此前朝中有提议,要拜右将军为车骑将军。奈何右将军不肯与我并列,这才使朝廷良苦用心落空?”  

这是在嘲讽袁绍的官位,不过是与公孙瓒、孙策、刘备平级的四方将军。  

郭图笑容不减,拱手回答:“此去岁旧事,大司马何必再提?我主袁公右将军亦是国家重臣社稷辅翼,若在意名位轻重,天子又岂会吝啬?”  

“有理。”  

赵基没有辩驳,更是让郭图眼睛一亮,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态度变化。  

赵基认同袁绍能自取重位,就等于不再维护朝廷的权威。  

随即赵基就说:“董贵妃为天子诞下皇长子,有功于国朝。我与大将军欲举荐卫将军升拜骠骑将军。如今车骑将军空悬,右将军还是有机会的。”  

郭图依旧拱手模样,挺直腰背道:“外臣听闻大司马出兵中原之际,受大将军猜忌,险些兵戎相见。以外臣之见,大将军生性刚戾,莽撞无谋,是非社稷之幸,早晚自招灾祸。若是大司马有意,我主愿与大司马结成秦晋之好。”  

“呵呵,我与大将军翁婿之间闹些纠纷实乃小事,所谓的兵戎相见实乃误解。”  

赵基一笑:“我与右将军和好,岂不是要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