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贾诩之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后,晋阳城东北角,太原郡府。  

赵基抵达时,贾诩引领太原郡吏在大门前迎接。  

赵基也不敢托大,一跃下车快步上前,赶在贾诩行礼之前搀扶住:“文和公不必如此。”  

“大司马,尊卑礼序不可乱。”  

贾诩坚持,赵基只能松手,贾诩引着二十几名郡吏拱手长拜:“拜见大司马。”  

“快起。”  

赵基以双手搀扶贾诩,贾诩这才起身,侧身展臂指着门内:“大司马,太原籍册已然备好,就等大司马查阅。”  

“甚好,有劳文和公。”  

赵基也是展臂示意贾诩先行,贾诩又推辞再三,赵基只能在前走路。  

其实太原郡的籍册副本前段时间就抄送给了贾逵,赵基连着裴秀一起审阅过,很清楚太原郡此刻的民力、物力储备。  

百余虎贲郎已入郡守府,接管各处走廊、门口。  

郡府东阁,赵基端坐主位,认真翻看太原籍册,对贾诩说:“太原百业兴复,皆赖文和公。”  

“下官不敢居功,若非大司马以大毅力大勇气铲除太原宗贼,太原如何能有这样的盛况?”  

贾诩由衷的赞叹,几支王氏宗族一起被铲除,与之联姻的大姓豪强也是尽数完蛋,彻底绝了贾诩的隐患。  

太原本就收留了雒中、关中大乱时流亡的技术力量,只是受大姓豪强约束。  

干掉这些大姓豪强后,赵基规划指导之下,手工业、农业、牧业一起发展,而匈奴贵族多兼职商业,虽然垄断了部分手工业与牧业之间的货物往来,但也因为他们垄断,所以积极推动商业交流。  

别的不说,太原纺织业、皮革制造、冶炼行业壮大的极快,甚至平阳地区造船业也快形成地方支柱。  

盐铁方面更是快速增长,河东盐池进行专营并改进技艺后,年增产七倍有余,同时盐价低到了五斗谷物换取一斗盐的地步。  

晋阳北部百里处,汾水拐弯处本有一处小盐池。  

结果河东的盐顺汾水而上,使得汾水上游所产的粗盐砖只能卖给附近匈奴人用来喂牛喂羊。  

贾诩也不清楚河东盐池经过怎样的改造,可产量暴涨的同时质量也是提高,盐粒跟冰雪一样。  

他也有或明或暗的眼线,根据信息反馈,盐池就好像铲土一样挖盐,这已经打破了贾诩的常识。  

其实边塞各郡并不缺盐,很多地方雨水冲刷、汇流后积聚的水泊就是盐卤池。  

虽然含碱量巨大,但依旧是盐,这种泥渣含量大的苦盐,对牧民、边民来说只要不花钱,那就是好盐。  

可面对低价、雪白的河东盐,牧民、边民也愿意花钱购买…只要贩运给鲜卑人,最少三倍的利润!  

鲜卑人侵占的朔方、河套地区,也有很多盐卤池,较大的盐池也能出产纯度较高的粗盐。  

可在塞外,燃料是很宝贵的,制盐技术更是稀缺。  

赵基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改进了盐池的晒盐工序,就在盐池附近开辟出大量阡陌纵横的盐田。  

除了特制的雪花细盐需要燃料熬煮外,其他的粗盐,只需要盐田里的官奴铲挖即可。  

官奴只要按周期引放盐卤水,沉淀晾晒,等待结晶;挖盐土转移,沉入新盐池,溶解再晾晒,就能产出赵基眼中的粗盐。  

这种粗盐,在他眼中就是工业盐、腌咸菜、喂牛羊的;可在贾诩这个层次的人看来,就已经是好盐了。  

至于那些盐土、沙盐、苦盐,是赵基眼里的毒物,但在更远处的民众眼中,也是可以食用的。  

无非就是自家陶罐里溶解出盐水,烹煮饭菜时取盐水用。  

或者就跟牛羊一样,舔一舔盐块,用舌头唾液提纯。  

体力工作少的时候,就不吃;有重体力工作时,才会吃盐。  

冶炼行业关系军备与各种农具生产,所以恢复、壮大的更快。  

到目前为止,各处冶炼坊依旧是制造各类工具为主。  

军中器械、铠甲依旧以缴获、重新修缮为主,从一些甲片铭文上找到先秦甲片,也算是常事。  

军备器械要集体换装,这是一件大事,小范围换装也没意义。  

赵基又没有强烈扩军的需求,所以缝缝补补能凑合就凑合。  

所以河东、太原依旧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就连明年三辅地区春耕的农具,此刻都已储备完毕。  

接下来还是制造、丰富工具体系,恢复到桓灵之际。  

赵基看完府库账册,心中安定许多。  

就对贾诩说:“平阳、晋阳储备雪车万余台,我军已具备雪地行军的能力。我已安排贾梁道就任西河,总管全军后勤转输。但他终究年轻,我想拜文和公为军师,入西河坐镇中军。”  

贾诩闻言,抬手抚须:“大司马欲何时与袁绍决战?”  

“我不急,今据有山河形胜之地,急于出关会惹来各方联军。”  

赵基说着忍不住露出笑容:“趁着袁绍与公孙瓒相持之际,今年冬季大破北地诸胡,收复三郡后,我军后背安稳。否则来日出兵关东,北地诸胡势必造乱于后。”  

必须将贾诩从太原抽离,不是赵基猜疑贾诩,只是不想给贾诩搞事情的机会。  

韩融留在老爷子身边当个高级宠物就可以了,而贾诩却有搞事情的资本和能力。  

这次作战,让贾诩坐镇中军,协调各方。  

作战结束后,转贾诩为河东郡守,安排裴秀去当弘农郡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