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处世之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70章处世之道九月十九日,殿后的赵基中军登船,正式撤离关东大地。  

甘宁的临时旗舰之上,赵基望着两岸风光,心情也轻松下来。  

他坐在太师椅,双手搭在扶手上,实在是不想起身。  

这一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己是封印在座椅之上的帝皇。  

也好像屁股下面是火山口,必须堵着,不能动。  

就这样懒洋洋坐着,单纯欣赏两岸景色。  

没有什么志得意满,也没有偷鸡成功的窃喜,此刻更多的是一种释然、放松。  

甚至,他都没有思念晋阳的女眷。  

“大司马,是否入雒阳祭拜先帝?”  

一同观赏景色的赵戬突然提议,赵基侧目去看:“不提着袁逆首级,我有何面目祭拜先帝?”  

赵戬微微欠身说:“大司马出兵讨逆,过雒阳时不曾拜谒帝陵。朝野颇有诽议,今虽未能毕功于一役,却也大破贼臣,宣扬朝廷威德。以仆观之,大司马宜祭拜先帝,陈表功勋。”  

“我有功于社稷,率先挺身而起,首倡讨袁护国,怎么还有人诽议?”  

赵基笑吟吟询问,又说:“此事我会详细调查,征其子弟、亲族入伍。来日讨贼,编为前队,以为社稷效力。”  

赵戬闻言也只是笑了笑,就说:“就恐彼辈不肯从戎讨逆,却腹谤心诽。”  

“我堂堂大丈夫何惧彼辈当面诽议,又何必担忧他们心中诽谤?”  

赵基展露笑容:“总不能稍有风言风语,就剖腹勘验其心肝。此事到此为止,我只想与全军吏士早日撤回,以省民力。”  

赵戬见此也就不再规劝,虽然祭拜灵帝不会改变什么东西,只能堵住一些人的嘴。  

但堵不堵嘴,其实都已经无所谓了。  

用半个月的时间肃清了河内东六县,已超标立威。  

下次再出征关东,只要赵基还是朝廷认可的大司马,那大军行进之处,附近各县、豪强就得想办法通报异常军情。  

如果装糊涂,就别怪赵基腾出手尽数株连,迁往西州为奴。  

船队侧帆借力,前后各船间距有序,平稳推进。  

甘宁犹豫再三,还是上前拱手,昂首请命:“大司马,末将听闻袁本初驻屯黎阳观望我军。末将斗胆,欲率本部顺流而下,于黎阳外奏鸣金鼓,展示我军声威。”  

一时间,众人侧目过来。  

“待到孟津,兴霸所部更换崭新军服,汇合管承所部,这样声势也雄烈一些。不过兴霸也要克制脾气,我恐路途遥远,不便支援。”  

赵基笑着应下,甘宁所部刚转投来时,赵基就补发了崭新军服。  

那是夏装,现在要配发的是冬季军服。  

四月发夏装,十月发冬装。  

想要军队维持荣誉感,那就要给他们穿鲜艳、体面的衣物。  

甘宁闻言,单膝跪地拱手:“谢大司马成全!”  

他也听明白了,如果交战被围,赵基只是不便救援,不是不救。  

赵基只是笑了笑,侧头看岸边景色:“须让袁本初知晓水军厉害,他才能慎重对待,不至于仓促落败。孙策骁猛不亚于我,也得让他吃些苦头。否则一朝得志,实难制衡。”  

让狗饿着,才是处世之道。  

盟友?  

自己现在已经没有盟友了,如果还心存侥幸,肯定会栽个大跟头。  

赵基摆手示意,边上关尚见了上前将甘宁搀扶而起。  

甘宁起身后再拱手,回到队列中,站在李应、韩述、魏兴三人之后。  

撤军后,大量的运船、走舸小船都是要运到弘农陕津一带。  

舟船丢到雒阳一带,只会被吕布顺手征走。  

至于甘宁会不会投靠袁绍?  

甘宁所部前后虏获那么人口,军功都没有核算…甘宁就是想投靠袁绍,他麾下眼巴巴等着酬功、升官的吏士可不会同意。  

片刻,赵基闭上眼睛陷入沉睡。  

属吏见到后,不敢再低声讨论什么,纷纷退入船舱。  

甲板上只留下新旧虎贲郎,持戟而立。  

赵基也没有久睡,前后也就一个半时辰,睡到午间阳光最烈时。  

虽然睡的很短,但整个人气色大好,这段时间积累的倦怠几乎一扫而空。  

揉了揉眼睛,他看着右手掌心,两个技能图标交替闪烁。  

又看着遥远的西方偏北,此刻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山岭轮廓。  

他也没想到这次能虏获二十余万人口,最开始出发的那些人口已经快走出轵关陉。  

轵关陉不算漫长,可天气越来越冷,山路中气候多变。  

仅仅是这场迁徙,折损、淘汰、逃亡的即便没有万人规模,也能有个七八千。  

几十条人命,在现在这种层次的碰撞中,连一点水都没有。  

可不迁走他们,他们留在各方夹缝之间,又能活几天?  

在他看来,这个问题不需要疑惑,可很多人死前所怨恨的依旧是自己这个大司马。  

好在怨气这种东西即便再积聚,也不会化为实质,不会滋生怨灵鬼怪之类。  

但仇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官奴就是官奴,不能随意提拔,安置在自己身边、亲属身边。  

否则真就应了那句‘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简单思索了并给这次中原所掳的官奴判了政治死刑后,赵基静静伫望遥远的西边。  

自己的官职必须调整一下,想要压制、蚕食马腾、韩遂,就不能继续用并州牧这个兼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