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郭图之忠(1/2)
九月初二日,袁绍进驻黎阳。
前部都督沮授移镇上游淇水口,窥伺南岸延津。
但双方只有使者往来,赵基没有向北岸派遣斥候侦查,袁绍也没有向南岸派遣侦查部队。
河北本身就到了总动员的时刻,不管是救援曹昂,还是救援青州,又或者与公孙瓒再次交锋,都需要总动员。
北方秋冬季节里,你不打仗也没事做。
抵近黎阳,袁绍患得患失的毛病又犯了。
辛毗作为一个颍川人,又有杀兄血仇在,他肯定是先射箭后画靶子。
如果辛评死在乱军之中,辛毗为了家族长远,也不会把这桩血债挂在赵基个人头上。
可赵基是在两军阵前,依靠蛮力投掷袁熙的官印,砸死了辛评。
所以辛毗必须复仇,这关系家门声望,也关系着家族凝聚力。
在感情上、舆论里他必须敌视赵基,并积极复仇。
辛毗必须鼓动袁绍出兵开战,在这个大前提下,他自然能找到很多开战的好处。
而这些好处,明显让袁绍动摇了。
更为关键的是,赵基一口吃掉了十余万的曹军家眷,河北人、外州人都动心了。
招纳曹军残部入河北,那曹军短期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虽然大家都很馋,但没有过硬的理由,是不能兼并、瓜分这部分人口的,最多就是商业手段榨取这些人的财物。
然而现在这大部分人口沦为了赵基的俘虏,河北击败赵基的话,那就是这些被俘人口的解救者。
会获得这些人的本能好感,也能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各家都能壮大。
各家壮大,等于袁军集体壮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击败赵基。
偏偏这个时候,负责青州方面的逢纪也写信过来,力劝不要与赵基开战。
打败赵基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能不能打死赵基。
打不死赵基,赵基为了挽回失去的威信,肯定会不断纠集部队,反扑袁军。
那这样一来,袁军主力还怎么救援青州、压制孙策?
如果主力被赵基拖在河内、东郡沿线;青州方面得不到增援,取舍之下肯定会依附孙策,加速孙策的兼并、壮大。
到那个时候赵基在西,孙策在东,而冬季时公孙瓒起兵于后而来…这该怎么办?
逢纪作为一个北海人,虽然也是外州士人之一,可他必须考虑青州方面的利益。
保住青州,冀州才有压制幽州的机会。
否则以袁氏之强,必然会遭到各方有默契的拉扯、围攻,直到被活活累死。
逢纪甚至说服了郭图,以郭图作为中枢代表,反复向袁绍陈述与赵基开战的恶果。
袁绍踌躇之际,主簿耿苞也是烦恼不已,拿着公文:“明公,郭公则求见。”
“他又是为谁说话?”
袁绍拿起公文看一眼,又是逢纪那边发来的:“不见。”
耿苞欠身:“明公,郭公则亦不满吕赵二贼,如今却反向为之,想必也有一番道理在。正所谓兼听则明,明公听一听又有何妨?”
“也好,带他来见我。”
袁绍被一句兼听则明打动,他也想做个励精图治的英明人主。
何况,又只是听一听,抉择权还是在他手里。
很快,耿苞引着郭图进来,袁绍见郭图眼睛红肿神情低落,似乎刚哭过,就皱眉:“公则这是何故?”
“拜见明公。”
郭图长拜,眨眨眼睛略带哭腔说:“仆为明公臣属,今与赵氏有私仇,赵氏欺凌天子幽禁皇后,又是国仇。可为明公之故,臣却不能复仇泄恨,一腔委屈怎能不哭?”
袁绍起身拿出手绢递给郭图,略有些不耐烦:“你我外有君臣之义,内结宾友之谊。既然是商议军事,何必如此作态?”
“是,是臣失态了。”
郭图这时候扭头去看耿苞,耿苞见袁绍没有明确留自己的意思,也就拱手长拜:“仆去传唤酒菜。”
待耿苞走后,郭图才说:“敢问明公,今若与赵氏相争,以赵氏凶顽,兵败后可会如逢元图所言那样,纠缠我军,直到挽回威信?”
袁绍点头:“这也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赵氏门第不显,素无海内之望。其祖孙能霸西州,无非挟持朝廷大义,仰仗军力强锐,西州之士迫于其威不得已屈从而已。”
郭图闻言,擦眼角泪水时抬头看袁绍,直问:“若是我军败绩又该如何?兵者,兴亡凶险之事也。明公身为一方人主,岂能见利好而忽视危害?”
“败绩?”
袁绍凝视面前,眯眼缩眸:“公则不妨说的更明白一些。”
“是,恕臣斗胆。”
郭图拱手:“赵氏用兵向来刚猛,今其兵马不下五万之众。若是我军败绩,赵氏舍弃俘虏,轻兵乘势而进,则河北不复为明公所有。河北之士以及臣等,尚能依附朝廷,不失为两千石。敢问明公,兵败之后何以自处?逆术造乱于南方,若河北基业荡然无存,逆术之事株连宗族,此明公满门之祸也!”
袁绍面无表情不做回复,郭图又颤音说:“忠孝难以两全,若是为孝而言,臣当力劝明公与赵氏一战。可若为明公虑,臣只能搁置私仇,力劝明公勒兵保境,静候赵氏撤兵。”
“为难公则了。”
袁绍声音也有些干哑,这种事情他也想过,只是不像郭图分析的这样透彻。
公孙瓒曾经败他十
前部都督沮授移镇上游淇水口,窥伺南岸延津。
但双方只有使者往来,赵基没有向北岸派遣斥候侦查,袁绍也没有向南岸派遣侦查部队。
河北本身就到了总动员的时刻,不管是救援曹昂,还是救援青州,又或者与公孙瓒再次交锋,都需要总动员。
北方秋冬季节里,你不打仗也没事做。
抵近黎阳,袁绍患得患失的毛病又犯了。
辛毗作为一个颍川人,又有杀兄血仇在,他肯定是先射箭后画靶子。
如果辛评死在乱军之中,辛毗为了家族长远,也不会把这桩血债挂在赵基个人头上。
可赵基是在两军阵前,依靠蛮力投掷袁熙的官印,砸死了辛评。
所以辛毗必须复仇,这关系家门声望,也关系着家族凝聚力。
在感情上、舆论里他必须敌视赵基,并积极复仇。
辛毗必须鼓动袁绍出兵开战,在这个大前提下,他自然能找到很多开战的好处。
而这些好处,明显让袁绍动摇了。
更为关键的是,赵基一口吃掉了十余万的曹军家眷,河北人、外州人都动心了。
招纳曹军残部入河北,那曹军短期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虽然大家都很馋,但没有过硬的理由,是不能兼并、瓜分这部分人口的,最多就是商业手段榨取这些人的财物。
然而现在这大部分人口沦为了赵基的俘虏,河北击败赵基的话,那就是这些被俘人口的解救者。
会获得这些人的本能好感,也能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各家都能壮大。
各家壮大,等于袁军集体壮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击败赵基。
偏偏这个时候,负责青州方面的逢纪也写信过来,力劝不要与赵基开战。
打败赵基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能不能打死赵基。
打不死赵基,赵基为了挽回失去的威信,肯定会不断纠集部队,反扑袁军。
那这样一来,袁军主力还怎么救援青州、压制孙策?
如果主力被赵基拖在河内、东郡沿线;青州方面得不到增援,取舍之下肯定会依附孙策,加速孙策的兼并、壮大。
到那个时候赵基在西,孙策在东,而冬季时公孙瓒起兵于后而来…这该怎么办?
逢纪作为一个北海人,虽然也是外州士人之一,可他必须考虑青州方面的利益。
保住青州,冀州才有压制幽州的机会。
否则以袁氏之强,必然会遭到各方有默契的拉扯、围攻,直到被活活累死。
逢纪甚至说服了郭图,以郭图作为中枢代表,反复向袁绍陈述与赵基开战的恶果。
袁绍踌躇之际,主簿耿苞也是烦恼不已,拿着公文:“明公,郭公则求见。”
“他又是为谁说话?”
袁绍拿起公文看一眼,又是逢纪那边发来的:“不见。”
耿苞欠身:“明公,郭公则亦不满吕赵二贼,如今却反向为之,想必也有一番道理在。正所谓兼听则明,明公听一听又有何妨?”
“也好,带他来见我。”
袁绍被一句兼听则明打动,他也想做个励精图治的英明人主。
何况,又只是听一听,抉择权还是在他手里。
很快,耿苞引着郭图进来,袁绍见郭图眼睛红肿神情低落,似乎刚哭过,就皱眉:“公则这是何故?”
“拜见明公。”
郭图长拜,眨眨眼睛略带哭腔说:“仆为明公臣属,今与赵氏有私仇,赵氏欺凌天子幽禁皇后,又是国仇。可为明公之故,臣却不能复仇泄恨,一腔委屈怎能不哭?”
袁绍起身拿出手绢递给郭图,略有些不耐烦:“你我外有君臣之义,内结宾友之谊。既然是商议军事,何必如此作态?”
“是,是臣失态了。”
郭图这时候扭头去看耿苞,耿苞见袁绍没有明确留自己的意思,也就拱手长拜:“仆去传唤酒菜。”
待耿苞走后,郭图才说:“敢问明公,今若与赵氏相争,以赵氏凶顽,兵败后可会如逢元图所言那样,纠缠我军,直到挽回威信?”
袁绍点头:“这也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赵氏门第不显,素无海内之望。其祖孙能霸西州,无非挟持朝廷大义,仰仗军力强锐,西州之士迫于其威不得已屈从而已。”
郭图闻言,擦眼角泪水时抬头看袁绍,直问:“若是我军败绩又该如何?兵者,兴亡凶险之事也。明公身为一方人主,岂能见利好而忽视危害?”
“败绩?”
袁绍凝视面前,眯眼缩眸:“公则不妨说的更明白一些。”
“是,恕臣斗胆。”
郭图拱手:“赵氏用兵向来刚猛,今其兵马不下五万之众。若是我军败绩,赵氏舍弃俘虏,轻兵乘势而进,则河北不复为明公所有。河北之士以及臣等,尚能依附朝廷,不失为两千石。敢问明公,兵败之后何以自处?逆术造乱于南方,若河北基业荡然无存,逆术之事株连宗族,此明公满门之祸也!”
袁绍面无表情不做回复,郭图又颤音说:“忠孝难以两全,若是为孝而言,臣当力劝明公与赵氏一战。可若为明公虑,臣只能搁置私仇,力劝明公勒兵保境,静候赵氏撤兵。”
“为难公则了。”
袁绍声音也有些干哑,这种事情他也想过,只是不像郭图分析的这样透彻。
公孙瓒曾经败他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