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两全之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59章两全之法八月最后一日,白马城。  

去年曹仁攻破白马,屠戮的不止是白马城,连着周围的乡社、里社或人口聚落一并屠了。  

因此濮阳以西的黄河南岸这片狭长地带,二百余里内已无人烟。  

赵云驻屯白马时已将白马城内的尸骸收敛,挖大坑埋葬于城外,还立碑。  

曹昂率军西进时,赵云所立的石碑被路过的曹军别部砸毁。  

不过立碑历来都是两块,一块深埋地下,一块立在地表。  

这都不重要了,整个白马城昨夜城内、城外哭声环绕,连河风呼啸都无法压制曹军家眷的哭声。  

甘宁、张辽急于撤退,舍弃了大量累赘物资。  

他们甚至来不及统计到底抓了多少人,财富缴获之类更无从细查。  

就连夜里宿营,双方也是分为东西两片。  

只有驱赶这些俘虏去了酸枣大营,才能详细统计。  

天色明亮时,甘宁站在白马城墙上眺望城西,处处临时营地余烬将灭。  

他手里抓着麦饼,时不时咬一口,另一手端着干姜熬煮的马肉汤,脸上没有什么喜悦情绪。  

他对欺辱妇孺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感受不到什么快乐或成就感。  

撤的太过于急切,许多俘虏连自身逃亡时携带的粮食、细软都来不及收拾。  

只是督促俘虏架起车辆,有牲畜的用畜力拉车,没有的就人力推车。  

小一点的孩子坐在车上,半大的徒步而行。  

深怕黎阳的袁兵渡河追击,因此一路上马鞭、棍棒激励下,才堪堪抵达白马城附近宿夜。  

夜里自然有企图摸黑逃亡的俘虏,但这种人已经被砍下头颅,无首尸体堆在一起,首级装车,由缴获的畜力拉载。  

甘宁一块麦饼吃完,低头看了看碗底的细碎马肉与干姜颗粒,晃了晃碗尽数饮下一口吞咽,将碗递给一名卫士:“该出发了,别让大司马久等。”  

坐在他身后火堆前烤火的军正官夏侯兰这时候站起来,看一眼城外各处景象:“俘虏受惊,如今饥寒交迫,再督促急行军,恐怕难以支撑。”  

“他们的父兄屠白马时,她们怎么不受惊?”  

甘宁反问,又说:“我随军干粮只剩下半日,虽缴获一些米粟,夜里扎营时才能烹煮。给了她们,我军吏士、马匹吃什么?她们越可怜越好,从燕县外经过,越能扰乱贼军战意。”  

夏侯兰沉默,随即说:“就恐适得其反。”  

“反就反吧,顾不得那么多,我不能让吏士饿着肚子赶路。”  

甘宁说罢拿起头盔戴在脑袋上,麾下舟船被涨溢的黄河水冲走,许多制好的干粮也随船被冲走了,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虽然缴获的粟米比干粮要多很多,可现在临战之际,哪有那么多富余的时间去舂米?  

好在白马津里还有他留下的干粮,昨夜才没饿肚子。  

这种环境下,俘虏就是肯配合帮你舂米,也找不到那么多的石臼、舂具。  

夏侯兰见此,还是快步跟上,在甘宁身后说:“她们已被我军俘虏,若伤病而死,减损的是吏士应得的功勋。交割给大司马后,若伤病沉重,受损的还是大司马。”  

甘宁止步,回头审视夏侯兰:“军正的意思是?”  

“给她们一点希望,她们还有孩子要养。”  

夏侯兰语气平静:“仆的意思是,告诉她们,过燕县后大司马会备好米粥,能让她们吃饱。”  

“大司马有这样的闲心?”  

甘宁不信,又感觉这样说不妥当,敛容:“军正也知道,某是个粗人,向来率直。我的意思是大司马军务繁忙,哪里有精力照料俘虏?”  

“若是能攻贼军战心,以仆对大司马的了解,大司马不会拒绝。”  

夏侯兰加快语气说:“还请兴霸与我一起发军书,请大司马在燕县外设立锅灶熬煮米汤。待妇孺到,立刻散发粥水。如此展示仁德胸怀,贼军将不战自溃!”  

“军正倒是颇有韬略,甘某失敬了。”  

甘宁敛容,对着夏侯兰正式拱手致歉,随即就说:“事不宜迟,你我这就一同署名发书?”  

“善。”  

夏侯兰也露出笑容,去拿笔墨,与甘宁一起书写这道军书。  

白马城东侧,是张辽驻屯区域。  

张辽可没那么多想法,他跟着吕布早已经适应了流浪,也清楚曹军的韧性。  

这些迁移到濮阳的曹军家眷,普遍是梁沛籍贯,能从豫州迁到兖州东部,又迁到中部的濮阳。  

所以这是一支擅长迁徙,性情相对坚韧的家眷。  

乱世之中,军队家眷里哪有那么多娇弱、孱弱之辈?  

如今哭嚎不止,更多的只是恐惧罢了。  

她们太清楚家里父兄、丈夫在外造成的杀戮,现在一路上哭嚎不止,只是感觉自己可能要死了。  

夏侯兰对这些家眷俘虏还有同情心,才想了个利用对方,也救命的办法。  

可张辽早已心如铁石,也不想因为抄掠五万多俘虏在赵大司马那里指手画脚,败坏大司马的好感。  

哪怕张辽想到了利用这些俘虏的策略,可也不会去向赵基表达。  

这有一种居功自傲,要挟赵大司马配合的嫌疑。  

跟在吕布身边那么久,张辽很清楚该怎么少惹麻烦。  

为了接应他们,天亮之际,赵基就派出三千骑先行。  

而这时候,自官渡渡河的虞翻、吴范快马北上,已入赵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