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虎豹骑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约近三更,赵基踱步于中军大帐。  

他的大营西侧就是鸿沟水,此刻也能说是背水扎营。  

外面一阵脚步声传来,赵基斜目去看,就见魏兴提着头盔,左手按剑柄走进来:“大司马,斥候已退回大营十五里外。贼军斥候人马困乏,也无力推进。”  

“知道了,坐下喝些热汤。”  

赵基回头看帐壁上悬挂的空白牛皮地图,又回头看大帐中央位置的沙盘:“子纲先生,我是不是小觑了天下英雄?”  

张纮起身拱手,想了想回答:“以仆观之,大司马过于谨慎。曹昂所集不过仓惶不定之众,纵然有可战之士,可军心未定,家属在后,又如何能安心、效力?”  

“我知道,形势最坏不过是曹昂半途停止,全军退入燕县城邑中,以此据守,企图威胁我军撤离。”  

赵基说话间,他就听到营地各处军犬狂吠起来,当即转身快步出大帐,就见各处瞭望塔上的值守吏士举着火把左右摇动,各处小营备战的吏士立刻靠近墙壁,或架起矛戟,或举着盾。  

弓弩手已然就位,一座座四四方方的营地相隔一箭半之地,仿佛空心方阵一样镶嵌、布置在赵基中军大营两侧、前后。  

营垒群之外,并无什么大规模的墙垒、栅栏,也没有开挖壕沟,就是普通的沙壤土地面,植被稀疏,缺乏遮蔽物。  

这也没办法,酸枣这个地方林木资源已经匮乏,土地也不适合板筑为墙垒。  

大营建设,难以就地取材,只能优化结构,放弃华而不实的外围整体壁垒。  

夏侯渊也是没想到,赵基竟然这么狂,放弃了外围壁垒、栅栏与壕沟。  

深夜视野昏黑,夏侯渊顺大路而来,绝对的骑兵数量面前,赵部斥候识趣撤离。  

夏侯渊见当路有几排简陋鹿角,鹿角两侧生着营火,然而已经没有士兵驻守。  

这鹿角显得十分突兀,因为其两边并无墙垒、栅栏之类的障碍物,就那么孤伶伶横在道路上,两两一组,仿佛两扇合拢的门板。  

他勒马减速,身边亲骑簇拥,各自警惕。  

就见后续骑士仿佛横生的枝叶,一队从左翼而出,另一队从右翼而出,不约而同迈过那条与鹿角平行,却不存在实质的障碍封锁线。  

夏侯渊身边也有十几名骑士主动下马,去搬鹿角。  

几个呼吸后,夏侯渊就见两翼前突的骑兵接二连三、一片片的栽倒扑落马下,马匹长嘶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一名骑督身穿黑光铠持矛而来,几名骑从举火执旗证明身份,对方急声大呼:“将军!大路两侧挖埋陷马坑,或铺木钉!还有许多矮桩,其间以半尺高绊马绳索相连!”  

两翼骑士吃亏后纷纷减速,更多的骑士来道路中去搬鹿角。  

见鹿角将要尽数搬离,夏侯渊见左右吏士望着自己,此刻也不去解读这些目光,手中骑矛高举:“随我冲!”  

他们在陈留一战时,各营之间就挖了很多用来反骑的壕沟。  

当时有铺埋木刺的陷阱壕沟,也有快速支援、调兵的壕沟。  

而赵基这里,只是用简单三道防马陷阱来代替壁垒栅栏,为各营守军争取反骑时间。  

另一名骑将文稷抵近,见夏侯渊竟然主动冲锋,就对黑光铠骑督说:“立刻破坏道路两侧周边陷阱!”  

“喏!”  

这骑督应下,文稷深吸一口气,扭头环视左右乡党,也是举矛:“随我冲!”  

千余骑顺着大路冲入正对着大路而建的辕门,辕门两侧也没有障碍物,可吃亏过的曹军骑士已不敢随意从辕门两侧借道。  

过辕门后,摆在他们面前就是一座座四四方方的营地,每座营地百步边长,彼此间隔一百二十步。  

这样布置,就算一座营垒营啸、士气炸裂,也不会迅速蔓延、影响周围的营垒。  

夏侯渊、文稷各引七八百骑分南北两股穿插,然而营中吏士早有准备。  

待抵近后弓弩齐发,企图冲寨的曹军健骑一片片中箭栽落马下。  

各营鼓声相连,交战不过五个呼吸,还在举火的曹军骑士识趣丢弃火把。  

各营之间的宽阔隙缝之间,曹军骑士往来践踏,蹄声或急促隆隆,或平缓哒哒。  

只要贴近各营壁垒边缘,防守的弓弩手就进行密集攒射。  

甚至不需要看什么人影,闻声而射。  

自出关以来携带的箭矢,消耗并不大,还缴获了许多纪灵军中、曹操武库中的箭矢。  

此刻各处营垒内,弓弩手毫不吝啬箭矢。  

每枚箭矢上都刻着他们自己的名字…所有弓弩手在足够安全的环境下,正奋力发射。  

将他们的气力转化为机械力量,发射出去,去换取功勋。  

中军营寨,赵基站在瞭望高台上。  

阵阵清冷带着水腥气的河风从北面吹刮而来,赵基神情宁静,观摩各处异动。  

如果时间、物资允许,他也想建立陈留一战时曹操那样的营垒。  

没有办法,只能环车为营,以芦苇帘子混合沙壤土板筑低矮壁垒。  

他的观察之下,时不时就有小股曹军健骑跃马突入营寨,引发营内火光摇动,举火军士往往跟随军吏,军吏则号召、组织身边守军,将这些突入营垒内的曹军健骑优先围杀。  

甚至还有骁猛的曹军骑士突入营地后,借助马力爆发冲破围杀网,重新点燃火把,纵火焚烧军帐。  

这样燃烧起来的军帐,赵基随意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