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淮南俊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寿春城,就地形来说可以算是山水环绕,其中三面环山,不是山也是丘陵高地。  

只有西面芍陂方向的地势走向相对平坦一些,这就注定了寿春城很适合水淹。  

这本就是楚地重镇,历经两汉修葺、发展,如今城池坚固,防御体系相对完善。  

自袁术北山弃军逃入寿春后,虽然北山驻军也多逃入寿春城中,可军心士气猝然溃散,难以再振。  

更令守军、城内士民绝望的是吕布调派高顺、魏越率兵围堵,高顺在城南八公山立阵建立营垒;魏越抢占北山大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同时吕布派遣专人开始测量寿春城东淝水落差、走势,大有水淹寿春之意。  

比起强攻袁术这个反贼大本营时出现的损耗,吕布宁肯背负舆论指责,也要进行惨绝人寰的水淹攻城。  

用劳动力换取对方的伤亡和灭绝,历来都是一件很赚的事情。  

至于抓捕俘虏、人口方面的收益…现在的问题是整个中原、南阳,连着荆扬二州都缺粮食!  

江东三郡、豫章郡肯定有粮食积蓄,这地方历来就不缺粮食。  

纵然大涝,也能抓捕鱼虾充饥。  

可问题是征收体系不健全,征粮的成本太高…扬州牧刘艾也不见得会坚决执行这个任务。  

所以寿春的人口,在吕布眼中等同于人形功勋。  

经历了与赵基的冲突后,吕布已经不想着抓俘虏,去搞什么清算。  

万一搞清算的时候,赵基突然声援对方,那就轮到他难受了。  

与其那样进退失据,还不如水淹寿春,一了百了。  

他省事,朝中有兄弟、子侄参与谋反作乱的百官也省事…虽然很伤心,可也安心了很多。  

袁术敢率先在徐州同时安排两场水攻,赵基也借助颖水破袁术汝阳大营;那么他吕布为什么不能水淹寿春?  

寿春城的气氛格外压抑,袁术逃归城中后依旧保持乐观,他不认为吕布能成功发动水淹。  

现在是淝水丰水期,吕布缺乏足够的人力断水筑堰。  

而军粮…很遗憾,各方乱糟糟混战一气,今年本就受灾,战争加剧了减产,吕布能撑多久?  

像袁术这种生长在蜜罐子里的人,思维逻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  

只要熬到吕布军粮匮乏不得已撤军,那他袁术又能称雄徐扬之间。  

臧洪在绝粮的情况下都能坚守东武城长达一年时间,他袁术未尝不可!  

他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跟最危险的时候比起来,眼前这真的不算什么。  

真让吕布攻破寿春城,城中衣冠子弟一个个都在劫难逃,还会牵连家族。  

所以袁术不怕背叛,他把所有人深度绑架,有足够底气与吕布周旋。  

甚至这种绝境锤炼,反而能增强他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彻底走上代汉之路。  

要么胜利成为开国功勋,要么失败成为荒野无人收殓的尸骸。  

甚至失败的话,家族还会抹除他们这些人的信息,不与外人提及,也不会让子孙知晓。  

就当他们在天下大乱时,避难江淮之间,死于乱军、疫疾之中。  

于是乎,吕布专心围城,为水淹做准备;为了一举成功,分别向刘艾、刘备下达募集粮食的军令。  

得到徐扬二州支援的粮食,吕布肯定能弄死袁术。  

至于豫州目前的粮食…这是朝廷最后的应急粮食,吕布不能动。  

就算前线无粮不得已撤军,撤军回去后,也是精锐部队能有限获取口粮,维持不饿死的状态。  

只有握着这些战略应急粮食,才能打消袁绍的激进冒险想法。  

刘勋、刘偕兄弟两个也在拿到朝廷正式的拜官敕书后,加紧蚕食淮南二郡。  

淮南大小豪强也积极向他们依附、靠拢,依赖同样从叛经历的刘勋,显然比追随吕布更安全。  

你现在靠拢吕布,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寿春城就是一个血肉磨盘,你靠上去,吕布就把你投入这个磨盘中。  

各家的部曲都是一点点积攒而来,哪能轻易折损?  

也有的人豪强宁肯率领部曲舍弃经营成熟的庄园,也要远离吕布,免得被朝廷强征。  

例如鲁肃,此前受领袁术所委任的广陵东城县长一职。  

东城位于广陵郡西南角,属于一个突出部,镶入九江郡,算是袁术的实际控制区域。  

鲁肃的籍贯也很有意思,就是广陵东城本地富豪,只能算是微寒门第,父祖连个县令长、郎官、孝廉都无。  

自少年时经历黄巾之乱,就击剑乘马,交游附近豪桀,并散家财接济贫困,招养流亡,蓄养为爪牙。  

此刻见袁术势微,就率领三百余户部曲开始南迁,以老弱推搡车辆在前行走,鲁肃亲率三百余武备齐全的部曲结阵缓行于后。  

如他所料,新郡守刘偕听闻后派郡兵前来追剿。  

这种仓促重建的郡兵也立场摇摆,急冲冲而来没看到财物辎重,就看到鲁肃引着三百余人沿着道路有序行进。  

郡兵又怎么可能去啃没有油水的硬骨头?  

只能狐假虎威,上前交涉,企图吓唬鲁肃以及部众;实在不行,勒索一些财物也是可以的。  

也没想到鲁肃当道结阵,立下盾牌,这些部众都携带弓弩,使得郡兵更不敢冒险。  

鲁肃更是软硬不吃,郡兵见占不到便宜,也就只能目送鲁肃所部脱离视野。  

摆脱郡兵纠缠后,鲁肃快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