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需求变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这样,大风遮蔽视野,阻碍交通之际。  

当涂城外围城的刘勋所部爆发内战,陈国兵也并非铁桶,毕竟有的人生在陈县,有的是只是后期应募投效陈王,家眷没资格迁往陈县,甚至乱世之中很多军士已成了破家之人。  

这种没有牵挂的人,以及家眷不在陈县的人,才不会参与眼前的哗变。  

因此陈国兵一分为二,哗变叛乱的吏士裹挟李丰、乐就等人强袭刘勋中军大营。  

刘勋甚至没有动用千余琅琊乡党部曲,仅仅是三千余庐江籍贯步兵以强弩抵近射击,就挫败叛军的第一轮袭击。  

叛军甚至没来及组织第二波突击,就因风向转变,突然再次开始降下大雨,不得不撤离战斗。  

叛军这么稍稍一散,很多人恢复冷静,不敢再参与接下来的混战,或结伴出逃,或结成更多的团队去抢劫军资,为的也是出逃。  

大雨降下,打湿了铠甲衣袍,弓弩无法继续再使用,路面也泥泞不堪。  

叛军攻杀刘勋泄恨的情绪很快消退,绝大多数人只想返回军帐、营房或草庐中烤火,再随便喝点热汤。  

可秩序一旦混乱,彼此为袍泽的共识也被打破后,陈国兵相互警惕,或抢夺物资,甚至会抢能避雨取暖的营房。  

整个刘勋军营之外,陈国兵各营就这样往来攻杀、抄掠不已。  

直到天色昏暗,雨水渐渐停息时,陈国兵营地才堪堪结束混战。  

受伤的吏士也不知是否从叛,都被驱赶在营地各处,这些人用各种办法避雨、取暖,在混杂血污的泥水中跋涉,或匍匐挪动,或身体失温失血因虚弱不得不坐着等死。  

抢到营房的陈国兵也相互警惕着,可能是雨后视线相对清晰,没有再爆发什么争夺战斗。  

可很快天色又阴暗起来,云层遮蔽星月,视野更是昏黑一片。  

兼有呼呼风声,以至于有人生出幻听、幻视,突然冲出草庐大喊:“曹军来矣!曹军来矣!”  

他被自己脑补的信息吓得神情慌乱,手脚颤抖以至于无法站稳,很快跌倒在泥泞中,依旧竭声大喊:“曹军来矣!”  

他声嘶力竭,语腔透着浓浓的恐惧。  

比起赵基与吕布,陈国兵这些年耳濡目染,最恐惧的还是在兖州、徐州、汝颖大杀特杀的曹军,以梁沛人为主的曹军!  

赵基、吕布可没有屠城、杀降的行为,与他们打仗,投降的快一些,大概率能保住命。  

而曹军这里,投降的再快,只会让曹军多追杀一些人。  

黑夜中,他的呼喊声唤醒越来越多人对曹军的恐惧,更多的人开始呼喊起来,提醒自己身边的同乡、亲族伙伴。  

在越来越多的呼声中,乱兵终于变成溃兵,不顾一切向南边道路奔逃而去。  

曹军在夜色、风声掩护下发动袭击,那只能从淮水或上游南岸杀来。  

当涂最大的一条路是南边通向合肥的路,溃退逃亡的乱兵终于在逃跑时达成了共识,向着合肥城方向奔逃。  

黑森森的夜晚里,狂风不时呼啸,刘勋好不容易击退哗变的陈国兵,又怎么可能冒险去整合、挽留陈国兵?  

紧守中军营垒,只有成功熬过这个漫长黑夜,他才能去考虑今后的琐碎事物。  

至于那些哗变的陈国兵,刘勋虽然舍不得,但也只能这样。  

陈国兵自成一系,袁术无法一口消化,转隶属于他,就是因为刘勋出身刘氏,陈国兵内部的一些吏士抵触情绪并不强烈,勉强可以统御。  

而现在,刘勋彻底不在乎了,他只想活着看到明日的太阳。  

丝毫没有出兵弹压小股乱军,或救护伤员之类的心思。  

他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生存,而不是其他。  

台风影响力消退已是当涂之变后的第三日,阳光重新出现在大地上。  

因为持续降雨的原因,气温相对清凉,却十分潮湿。  

以至于这段时间陆续死亡的陈国吏士的尸体保存相对完整,可刘勋也不想耗费人力挖掘坑洞,也不可能督促其他陈国兵去挖大坑…犯过错的军队,对这件事情非常的忌讳。  

刘勋也是没办法,只能派遣残余陈国兵将各种死亡的陈国兵拖到淮水,投于淮水,让依旧汹涌的淮水来处理这些带着怨恨的尸体。  

留在营中的陈国兵,不管当时是否参加过哗变,一律被刘勋整编;至于出逃的陈国兵,则清查前后名册,失踪的一律被勾入叛军行列。  

等这些信息传报陈国后,自会有陈国官吏去核实对方的身份、亲友,进行诛连。  

只要刘勋还属于许都朝廷麾下,陈国官吏依旧还认许都天子,那陈国官吏就会惩罚军中作乱的吏士家眷。  

与南岸当涂相对的是北岸义成,刘备屯军于此,也在紧张中撑过了过境的台风。  

随着风雨停歇,道路通畅,可观察的光照视线恢复,袁术的踪迹也很快被关羽察觉,送报后方刘备。  

刘备还想召南岸的刘勋渡淮赴宴,商议借调部分陈国兵一事,结果紧接着就收到了刘勋的通报军书。  

一场哗变,三万余陈国兵溃退、死亡两万余人,目前刘勋只纠合五千余人,目前这支军队状态不佳,无法调动。  

就这样,拥军四万的刘勋,就因过境的台风,与袁术所部强迫投水的病人、百姓男女尸体,经历一场虎头蛇尾的哗变后,变成残兵万余人规模。  

从令刘备感到棘手,变得有些可以随意拿捏,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