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五毒俱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帷幕之中,许多人都面露期待之色。  

尤其是孔融这些人,很想见识赵基传说中的神射技艺。  

曹操询问典韦之际,典韦转身思索,两人目光接触,典韦立刻会意,拱手长拜:“某追随明公以来岂敢生有二心?再者大丈夫立世,岂可侍奉二主?”  

闻言,曹操侧身去看赵基,一脸的为难与犹豫。  

随行而来的万浅则在曹操背后踏前一步,对着赵基拱手长拜:“大司马所爱,乃典君之忠勇也。今若因做赌而转投大司马,典君不负往昔之忠勇,于大司马而言又有何益?”  

赵基沉容,盯着典韦:“典君真是不愿?”  

典韦拱手也是长拜:“回禀大司马,仆亦仰慕大司马威名,然已投身曹公麾下,实难另投别家。若大司马执意要仆,仆唯有尸首两分。”  

“典君真乃烈士也。”  

赵基见此唯有感慨一声,领取空杯斟酒,双手托举起身走过去,递出:“我自负神勇,故爱勇士。此前就多听典君勇名,今不能结为袍泽伙伴,实难憾事。仅以此杯酒,以慰我心。典君,请。”  

“谢大司马赐酒。”  

典韦伸出双手接住酒杯,又看一眼曹操,曹操微笑颔首,典韦托举酒杯仰头缓慢饮下,不洒一滴。  

不想赵基伸出手,典韦就势将酒杯递还。  

赵基接住,转手递给关尚方向:“阿尚,将典君所用酒杯封存,以做纪念。”  

“喏。”  

关尚快步上前,接住酒杯时赵基没有松手,扭头去看孔融:“文举公,可否在酒杯上题字?某在晋阳建有酒庄,来年若产美酒佳酿,可做润笔之谢礼。”  

孔融双手撑着桌案起身,笑容洋溢:“为如此忠烈勇士留字,亦某之幸事也。”  

典韦紧咬着下唇,垂头斜目去看一边。  

曹操则是长舒一口浊气,赵基是在讨要典韦?  

看似是在要典韦,可典韦身为贴身护卫首领,知晓曹操太多的机密。  

而且保不住典韦,也就保不住其他人。  

换言之,赵基可以用强行打赌的方式高薪挖走典韦,也能挖走其他外姓将校。  

这个头不能开,开了后,那曹军最后的底线、凝聚力也将被击垮。  

好在典韦顶住了压力,守住了个人的底线。  

不然后续军队南下参战,赵基再挖走几个强力的外姓将校,这些人的姻亲乡党人脉连锁影响之下,兖州东部各郡国必然分化。  

现在的曹军各将,是历经各种战争、分裂后提纯的,他们可以阵亡,唯独不能全须全尾带队转投其他势力。  

这也是孙策输了周泰后,见赵基安排他去袭夺青州,立刻就听从的关键原因。  

孙策再不走,太史慈很容易被赵基、孔融这些人拉走。  

太史慈走了,那蒋钦这些人呢?  

还有新生代的小校徐盛这类徐州籍贯的新锐军吏,大概率会稀里糊涂、随波逐流被赵基拉走。  

袁术的头颅、破陈县的巨大功勋,对孙策而言固然很有吸引力。  

可维持军队的独立性,才是孙策立世的根本。  

远离赵基,孙策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性。  

看看孙策这次陈国之行,沿途从山阳、梁国抢来的人口,跟随韩当三千人留在了陈县营地,继续伪装大军主力。  

用了半年时间从青州收编的管亥四部,家眷人质跟着张昭去了琅琊;管亥四部一万多人也留在陈县以东的鸿沟东岸营地,直接归属了赵基。  

就连引为心腹谋主的张纮,也被赵基征为议郎,留在了陈国。  

孙策除了拿到一个朝廷公认的合法青州牧、后将军、齐侯外,这次损失也很大。  

甚至,目前为止,赵基还没有正式运作孙策的官位调整。  

这种重量级的官位调整,不是给孙策一道诏书就算完事的,也会布告于其他州郡。  

再过七八天,等孙策移动到泰山附近时,赵基才会通过朝廷公布此事。  

等袁绍、曹操以及青州方面知晓后,就已经没有应对的时间了,可以协助孙策打出一个奇袭的效果。  

这么帮着孙策着想,也是没办法。  

不管袁绍现在有没有构思什么袭击太原、河东的计划,只要孙策在东边青州亮刀,那袁绍只能回防。  

这算是另一种围魏救赵,迫使袁绍分兵,分化、削弱袁绍的中军集群。  

而此刻,随着孔融为酒杯题字后,宴席气氛越发融洽。  

赵基重返主位,轻咳两声,站在帷幕入口附近的韩述展臂抬手挥了挥,帷幕外一层走廊里的军中鼓吹停止奏乐。  

曹操也敛容,严肃等待赵基对他的安排。  

最难的一关已经熬过去,现在赵基就会正式给他下达军令。  

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牺牲一万多吏士强攻陈县,只要逼的够狠,反而有一定概率惊吓住袁术麾下士兵。  

中原谁不知道,曹军攻城时,死守对抗的话,一定会遭受屠戮。  

这是曹操维持的一条铁律,正是因为这个冷酷森严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曹操有一定把握在开战之前吓跑袁术。  

这跟袁术本人的胆魄无关,这考验的是陈县守军,城中士民男女的勇气。  

这些人不敢守,不愿意作战…那袁术能做的就是伺机突围,跳出这个绝境。  

所以对于强攻陈县,曹操多少有一点点期待,若是未战而破城,如此巨大的功勋,又展示出了曹军的战斗力,那朝廷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