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白马之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汝阳上游,西华县北。  

这里颖水三条支流汇流,甘宁已开始合拢堰坝水口。  

两万余军民沿着两岸分段驻屯,昼夜加固坝体。  

颖水积聚,上游河道水量充沛河面宽阔,各种引导木筏、运输石块的船队往来不歇。  

赵基经历一场小规模战斗后,整个人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他登上北岸堤坝,眺望堰坝内波光粼粼的水面,忍不住双手叉腰。  

裴秀、甘宁跟在他身后,甘宁脸上黑眼眶中是一双睡眠不足而褐黄的眼珠子。  

现在河面上负责引导、操控船只的都是甘宁此前征募的千余汉水丁壮;另两千人分别布置在两岸,警惕袁军的破坏、突袭。  

为了保护坝体,赵基也调来骑兵,协助侦查。  

“现在就等一场雨,等着洪峰冲垮坝体。”  

赵基感慨一声,却没什么期待神色。  

随着时间变化,各方后续援军陆续抵达。  

张杨督率万余人抵近鸿沟上游西岸的扶沟,扶沟对面是陈国扶乐,袁术也派袁涣前去防守,只是军队规模不大,只有千余人。  

就现在的战场,千余人除了增固扶乐防守决心外,已经不具备什么额外的战术效果。  

而曹操始终没有调动大军南下的意图,迫于袁绍的要求,也可能是袁绍跨过曹操直接指挥荡寇将军赵融,督兵五千也顺鸿沟而下,驻屯扶乐之北的陈留圉县。  

孙策中军已进驻陈国新平,只留程普督兵三千驻守武平,控扼涡水。程普也组织周围百姓,在涡水截留筑堰,防止徐州方面的袁军顺涡水来袭。  

没有涡水航运,袁军物资运输不便,行军效率就慢。  

吕布方面还在整顿军队,前军魏越督兵万余人抵达郾县,分兵向汝南中南部各县掠地,迫使各县向郾县、许都提供物资、人力支持。  

魏越也给张辽增兵到八千,贴近纪灵西营驻屯,算是咬住了纪灵一条胳膊。  

而袁术方面也没有静静等候,其镇南将军孙香也督兵万余人北上,抵达汝阳之南的项县。  

颖水、鸿沟水南下合流处就是项县,孙香进驻后,等于打通了袁术、纪灵后撤、突围的退路。  

现在汝颖陈国之间的决战,可以归为西线主战场;徐州则是东线战场。  

东线战场形势更凶险,刘勋在彭城下游寒山设立的堰坝工程已经完善,开始合拢聚水。  

寒山周边地势高,利于建设堰坝。  

随着刘勋断水,泗水下游的张勋紧跟着合拢水口,准备水淹下邳。  

下邳这里地势相对平阔,直接断水的话,工程难度太高。  

在这盛夏枯水期里,上游彭城先断水后,下游断水的难度就会小很多。  

七月初二日,酷暑峰期刚过。  

彭城方面泗水上涨,已漫延到彭城各门。  

这里水攻不需要借助水力冲毁城墙,只是从下游筑堰抬高水位,借水浸泡城墙。  

心理威慑大于实际,如果守军坚决反抗,那不断上涨的水位能淹没城内屋舍,军民男女只能上房顶避水,各种生活物资也会被水泡、损毁。  

即便城墙泡不塌,泡一段时间后,城内自己就会断炊。  

彭城守将关羽也在城内早做了准备,粮食、燃料都已转移到高处;提前拆毁屋舍,搭建各种悬空木台。  

彭城各处城门,也都堵塞的严严实实。  

然而,城内井水如似喷泉,灌漫院落、街道。  

如往日一样,刘勋派遣使者乘船来到城下高喊劝降,等待对方的只有一轮精准射击,船上人员只能后撤。  

袁术军队凶名在外,彭城士民倒也能忍受目前的艰难生活。  

寒山,刘勋大营。  

挥退失利的劝降使者后,刘勋拿出曹操的书信再次研读起来。  

刘勋出身琅琊刘氏,早年也在雒都求学、厮混,与曹操自然也是旧识。  

对曹操来说,不缺时间写信,也不缺送信的人力,闲着也是闲着,就写信为刘勋分析局势。  

目前刘勋严格封锁内外信息流通,怕的就是陈国方面的不利军情引发麾下陈国兵的士气振荡。  

而曹操给刘勋算了一笔账,劝刘勋赶在袁术灭亡前反戈。  

刘勋是宗室,师出有名,现在反戈自然是正义的反戈。  

刘勋身为琅琊人,水淹彭城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张昭已率青州四部黄巾军家眷迁入琅琊,就迫不及待的写信来劝刘勋及时反正,不要做令祖宗蒙羞、乡党愤怒的事情。  

徐州各地的大姓、豪杰、旧交也陆续写信给刘勋,如果刘勋决议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那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陈国兵可以心安理得执行水攻计划,可刘勋以及亲族、乡党压力极大。  

张昭是个暴脾气,言辞激烈,就差指着刘勋鼻子威胁要挖刘勋祖坟。  

而现在,曹操分析了西线战场的劣势后,又为刘勋指出东线战场的隐患。  

这些隐患爆发之前,就是刘勋举兵参与护国的最后机会。  

刘勋难以决定,于是午餐之际,招来侄子、堂弟一同商议。  

他出示曹操的书信,为难说:“今乡人失望,曹孟德又以高祖白马之誓说我,应该何去何从?”  

袁术派他来徐州,就是许诺了青徐之地。  

可看现在这样的舆情,就算刘备、关羽迫于水攻投降,徐州乡党也不会当他的羽翼。  

没有徐州乡党的协助,他又怎么可能快速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