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历史惯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县,袁术登上西城,眺望观察城外。  

鸿沟干渠在他身后,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葱郁稻田。  

稻田还有一个月时间才能陆续收割,现在就是放火烧,一时半会也烧不干净。  

怎么处理陈县西部的稻田,在袁术麾下属于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  

汝南袁氏…汝南袁氏有好几支,特指的四世三公那一脉,指的就是汝阳袁氏。  

汝阳与陈县相邻,袁术实在是无法下定决心毁坏陈县西郊,即鸿沟西南岸边的稻田。  

哪怕是陈县吏民,此刻依旧有在稻田里拔稗子的,也有组织、分配灌溉水源的田吏。  

陈县近郊的良田,基本上属于陈国王室所有,是陈国的公田,进行统一管理。  

所以近郊的水田,跟广大吏民没有直接关系,其收获也是归袁术所有。  

汝南袁氏与陈王隔县相望,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已经很久了。  

如果双方彼此关系良好,也不会闹到眼前这一步。  

群雄讨董时,关东各方麾下军队最正规、专业的就是陈王,其次是河北兵、荆州兵。  

奈何士人们想的更多,拒绝与陈王合作,否则拥护陈王,或许能一战打穿董卓。  

而如今,袁术拿到陈王的基业,并没有多少欣喜…因为这七年里,陈王生活的并不好。  

陈国依托鸿沟干渠以及分流出来的涡水灌溉,虽然物资充盈,但为了维持国内秩序,震慑外部觊觎,陈王养了一支三万多人的常备兵。  

所以陈国没有太多的储备,不具备与周围郡县全面开战的底气。  

也因袁氏、汝颖士人、梁沛士人的压制,陈王无法合理向外扩张。  

雪球始终没有滚起来,陈国基本上原地踏步。  

但对于周围急速衰落的各郡来说,陈国已足够富饶。  

就在袁术例行巡城、散步健身之际,其长史杨弘快步登上南门,截住袁术,递上纪灵书信:“至尊,汝阳急报。”  

袁术看一眼杨弘,杨弘才收敛惊容。  

袁术不紧不慢伸手接住,翻开阅读,注视片刻后才对左右说:“赵基用兵不如曹操。”  

随即,帛书传给主簿阎象,阎象看完后给诸人传阅,袁术继续说:“若是曹操用兵,抵达雒阳后就会分兵出虎牢、伊阙,集合中原各处兵力向陈国而来。赵基则行举迟缓,希望吕布先发。”  

如果是曹操用兵,陈国各处早就陷入战火,轻装而来的曹军各部急需补充粮秣辎重,军士顶着暑气而来,也需要放开劫掠才能弥补士气。  

而赵基举护国讨袁大旗后,至今陈国秩序如旧,没有遭受破坏,还稳稳当当完成了夏收。  

自讨董以来,袁术虽然打的胜仗不多,可败仗经验丰富,堪称天下第一。  

吃亏吃多了,也就吃出门道来了。  

袁术籍贯汝阳,自然熟悉汝阳地形;也了解纪灵,知道赵基的水攻计划已经吓住了纪灵。  

如果说赵基提议后续水攻陈县是故意吓人,就跟去年筑堰漳水借秋洪水淹邺城一样,都是在吓人。  

只是没有这么做过,不清楚在上党筑堰坝,究竟能有多大效果。  

而汝阳地形不同,水攻纪灵则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一代代的汝阳人难道不清楚纪灵扎营处的便捷交通?  

自然很清楚,可颖水时不时的泛滥,所以那里目前不具备成为繁华城邑的自然条件。  

现在的难点也就在于这里,纪灵不能放弃营地,未战先撤,会动摇陈国、汝颖士民、各军的作战士气。  

也就是说,纪灵哪怕全军覆没,也能彰显反抗汉室的勇气。  

而撤离,坏处十分明显。  

袁术通过曹操贬低赵基的用兵造诣后,就问左右:“诸公,可知赵基欲如何?”  

谋士李业踏前一步侧身拱手:“至尊,料想其用兵,无非是水淹汝阳,伺机攻前将军营垒。若不能成,则分兵寇陈。”  

赵基率兵来打陈县,是目前最快的破局之策。  

袁术不觉得意外,陈县城池坚固储备充足,他有信心与赵基相持到秋季。  

故而神态沉稳,就问:“还有什么?”  

拖到徐州平定,全军士气进一步推升,汉军士气也会遭受挫折。  

等徐州方面各军略略休整,就能裹挟徐州各军调头来打赵基。  

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或许能横扫赵基、吕布。  

汉室失德,视士人如盗贼,士人又怎么肯为汉室效死力?  

袁涣、何夔互看一眼,袁涣拱手:“明公,需提防孙策。今恐明公成就大业者,孙策也。以仆之见,以孙策之果决,恐会放弃泰山,倾力来援。赵基西有吕布,东有孙策,此三人世之虎狼也。若是连横,威势震天。”  

这下,袁术沉默了,努嘴凝视袁涣:“曹操会放孙策通行?”  

别说他,就是这三人中任何两个人联合去打曹操,曹操也会固城坚守,避免野战。  

其中孙策又比较特殊,因为孙策擅长围城、攻坚。  

攻坚战十分残酷,孙策特殊就特殊在这里,在执行攻坚战时,孙策所部吏士能更残酷的从周围汲取资源,将攻城战带来的负面情绪转移、释放出去。  

袁术所问,何夔开口回答:“今至尊威震海内,河北忧虑不已。若是孙策举兵前来逆战,料想曹操也会坐观成败。”  

谋士群体中河内张范神情沉肃,他弟张承此前奉命去孙策军中安抚,结果孙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