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处境窘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78章处境窘迫秦宜禄引着十几名骑士,一人三马,绕开宛雒驰道,走寒鸦道,仅仅两天多时间就抵达。  

他抵达南阳时,甘宁所督三千余人则顺着荆豫驰道,即将抵达宛口叶县。  

而赵基的前锋部队,也开始昼伏夜出,自伊阙关向鲁阳、宛口进发。  

南阳,大将军幕府。  

吕布翻看赵基的书信,神情不爽。  

看赵基如此急迫,就说:“今暑气正盛,赵元嗣用兵急切,可知徐州危在旦夕。”  

秦宜禄不敢多说话,李肃也是老乡,就是爱发表意见,被派去镇压西凉叛军,兵败身死。  

到现在,谁还在乎李肃的妻儿死活?  

边上魏越开口:“徐州若失陷,则袁术十余万大军就食徐州,原地休整,待八月西行参战,携破徐州之大胜,绝非大司马所能抵挡。”  

“所以我很为难。”  

吕布指着西南方向:“刘璋使者答应能出八千精锐,结果只有五千四夷杂兵,才出夔门。等他们来到南阳,再到参战,怎么也到八月上旬。刘表也是,竟以三千乌合之众敷衍朝廷。”  

在座的魏越、杨俊、张辽、秦宜禄尽皆沉默,原本还有个征辟的零陵刘巴卫大将军主簿。  

刘巴听闻许都骚乱后就留在江夏观望形势,后吕布撤回南阳,大肆屠戮南阳大姓后,刘巴索性去投华歆。  

幕府诸曹内的南阳人、汝颖人被陆续清除,荆南士人也不爽,主动抽身。  

现在大将军幕府诸曹勉强补足缺额,这种情况下,吕布对这些人也不是很满意。  

好在杨俊很能干,能文能武,不亚陈宫。  

张辽略考虑,也是开口:“大将军,总不能坐视大司马与袁术争夺汝颖、陈国夏粮秋粮。今岁南阳秋粮若是歉收,刘镇南恐不会像去年那样竭力供应。若无荆州之米,南阳百万军民如何生存?”  

吕布也清楚,现在荆州内部对他的评价很不好,将去年秋冬输送粮食的行为评价为养虎为患。  

现在与虎为邻,老虎饿了会吃你,老虎吃饱精力充足会折磨你,总之全面抵触吕布的共识已经诞生,正快速壮大。  

更为难受是陈留一战之后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赵基吃掉了三辅,没有意外的话能以政令、职位调整逐步抓走凉州、并州、司州各郡,徐州也高度受赵基的影响。  

可自己这个大将军呢?  

拿到了南阳不假,可越来越多的士人开始疏远他,也有主动靠上来依附他的,但他敢信任几个?  

豫州几乎倒向了袁术,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  

等到袁术的军队从徐州撤离,开赴汝颖时,豫州人将会正式倒向袁术。  

还有兖州,那么大的兖州,目前张杨勉强控制一个陈留,兖州主体依旧控制在曹操、袁绍手中。  

天下那么大,他这个大将军影响力只屈居于南阳一地,这让吕布如何能不气馁?  

他也想匡扶朝廷再兴汉室,可公卿们不配合,各地士人官吏不配合。  

发出的命令阳奉阴违也就罢了,如果接连正式违抗,更会打击他的威信。  

所以吕布也不敢发布过于利己的命令,一门心思等着南阳秋收。  

秋收结束,物资入库,军队人力解放出来,到时候兵出宛口,吃中原现成的粮食,抓着袁术、曹操一起打。  

到那个时候,大将军教令发布海内,谁敢不听?  

当然了,最好袁术提前将徐州打破,断赵基一臂。  

如今张辽也请战,吕布也不好拒绝:“暑气凌人,文远执意要出兵,我也不好败坏文远的兴致。这样,我表拜文远为荡寇将军,为我前锋。”  

张辽深吸一口气,出列拱手:“末将领命。”  

吕布又看向魏越:“扬祖可为文远之继军,文远游击伺机而战,以夺许下之粮为要;扬祖守御宛口,策应文远。”  

“末将领命。”  

魏越也是出列拱手,吕布没有详细安排两人的兵力,但魏越也能猜到,他节制的军队肯定比张辽多。  

最多给张辽补充一些军队,增加到五千人;而自己,军队怎么也要万人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扎在宛口,将袁术可能的阻挠、截击军队击败;最不济,也能与对方相持。  

与吕布一样,魏越也不认为现在是出兵的好时节。  

再等半个月或二十几天,到时候中原形势会进一步明朗。  

时间越久,形势越明朗。  

刘备把袁术主力拖的越久,那袁军休养、恢复不足,也容易击破。  

击破袁术,不是目标。  

完整吃掉豫州、两淮,才是关键;最好能一口气吃掉徐州,将刘备征入朝中。  

安排了魏越、张辽,吕布又看向秦宜禄:“待七月中,我自会督大军出宛口,进讨贼臣袁术。天子以及公卿,也会随军出征。休息两日,将此事告知赵元嗣。”  

“喏。”  

秦宜禄简单应下,几个人识趣辞别。  

吕布则留杨俊一起吃饭、议事,吕布感觉自己身形明显有些臃肿,不由想到了董卓。  

董卓年青时膂力强健,担任并州刺史时依旧是一位强壮的中年人。  

哪怕挥兵上雒时,那时候董卓也保持着良好体态。  

但退回关中后,董卓修筑郿坞,命公卿、三台长吏来郿坞议事,完全架空了长安朝廷。  

从那时候开始,董卓的身形就急速膨胀,以至于上个厕所,都需要侍从来操作厕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