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筑基一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文学度)  

方钧从心魔劫中出来,和墨伊伊闲聊几句后。  

就再次开始突破筑基。  

筑基的第二步。  

就是将丹田打造成一个新的,拥有更高壁垒的道基。  

而除了丹田外。  

道基还要求容纳部分识海,如果识海中拥有意境那就更好了。  

至于丹田和识海如何连通?  

原理方钧不懂,他只是根据功法牵引了灵气塑造相应的道纹后。  

就自然而然的连通了。  

即便丹田一个在下腹,识海一个在脑袋,仍旧连通了。  

然后产生了部分重迭。  

就仿佛两个异空间不仅仅存在于这片维度中一样。  

在三维空间中看不见相连。  

但在高维的空间中,两者是相连的。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原本无形无质,属于异空间的丹田,开始有了物质世界的形体。  

这一个虚幻的道基。  

一个正八边形的道基。  

其呈现灰色,样貌古朴,好似历经千万年的风吹雨打。  

但也只是道基,除了道基外什么也没有。  

元神四号从道基中一跃而出。  

逐渐地和道基相融。  

之后这本来虚幻的道基立马变得凝实起来。  

这就是本命法宝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修士在突破筑基的时候,快速的越过开头的难关。  

道基的显化。  

但这一步只需要一个本命法宝就够了。  

再多的本命法宝投入这个过程。  

除了加速显化外。  

没有任何作用。  

而且还有副作用。  

因为本命法宝与修士一体,本命法宝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修士一起突破。  

如果本命法宝过多,并投入到道基显化的过程中。  

就会增加突破的难度。  

故而,一般来说修士也不会没事多炼化几个本命法宝。  

毕竟除了难以外。  

也对于突破筑基没有过多的帮助。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第一层台阶开始从道基下延伸。  

然后是第二层、第三层。  

谓之三层道基。  

也就是大多数筑基修士突破后所能塑造的三层道基。  

其中这三层代表着精气神。  

对于一般的筑基修士来说。  

这三层都是天关。  

每一层台阶都是一个天堑。  

要奋力闯过。  

但对于方钧来说不过尔尔,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塑造。  

而三层台阶也意味着能够支撑筑基三重的丹田。  

也就说如果凭借这个道基突破的筑基修士,能够在筑基上继续前进的话。  

也就是达到筑基三重。  

再往上前进,非得消耗巨额的时间和许许多多的资源才能够前进一重。  

方钧当然不可能如此结束。  

一道红色的气息浮现,融入到道基上。  

这是红云意境。  

而随着它的出现,第四层台阶开始在道基下衍生。  

然后是白色的气息,此为白云意境。  

然而当它融入到道基的时候,道基浑身一震,似乎不稳。  

但很快又在灵气和法力的作用下,道基开始稳固。  

逐渐衍生出第五层台阶。  

之后是黑色的黑云意境,当它融入到道基的时候。  

“咔嚓——!”  

道基震动更加剧烈,甚至表面上出现了裂痕。  

裂痕逐渐地扩散,似乎道基要崩碎一样。  

不过在灵气和法力的作用下。  

道基终究没有崩碎。  

第六层台阶也开始出现。  

最后是蓝色的云海意境。  

“咔嚓、咔擦、咔嚓!”  

方钧脸色大变,意境的冲突终究是混沌的,是超越他计算的。  

尽管他进行了非常多的模拟。  

也仍旧是没有料到还是难以生成第七层台阶。  

意境塑造道基。  

让本来处于生灭平衡的意境被打破。  

故而在融入到道基的过程中,本来又是一次生灭平衡的过程。  

但这次有了精气神的参与。  

比识海中仅仅有神的参与更加艰难。  

“第四种意境的突破已经万分的艰难,还好我没有在拥有第五种意境的时候进行突破。”  

“否则在第五种意境出现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任何挽回的机会。”  

“直接就会让道基完全崩碎。”  

“不像现在这样,尽管已经支离破碎了,但至少还能够勉强拥有一个形体。”  

“只要拥有这一个形体,我就可以依靠法力稳住道基的形体。”  

“操控灵气完成最后的台阶塑造。”  

“这还是我的法力品质达到15,稳定性极强才能做到这一步。”  

“否则但凡法力品质弱一点都不行。”  

想到这里,方钧露出了一丝苦笑。  

法力品质的增强依靠的是意境。  

意境越强法力品质越强。  

而走生灭平衡之道,可以迭加意境附加的法力品质。  

更有利于道基的塑造。  

但如果不走生灭平衡这种极道。  

只是领悟两种意境的炼气期修士。  

如果这种炼气期修士能够存在的话,他们是难以突破筑基的?  

“如果我不将云海之光化化作意境。”  

“只是单纯的以云海之光来增加法力的品质。”  

“也许我应该能够更轻松的突破。”  

“但是相比于当下的轻松,我仍旧会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