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资源垄断(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供养一个仙宗的存在,准确来说是一个元婴修士的存在,需要几十或者上百个界域。  

多一名元婴修士,就要分摊出一半的资源。  

换做你是元婴修士你愿意?  

压根就不愿意。  

除非开疆扩土。  

可是你两个元婴修士怎么开疆扩土?  

在别人的地盘上你都未必能够打赢。  

起码要三个,那至于五个元婴修士才稳赢。  

这其中为了培养这五个元婴修士所付出的资源和时间。  

本质上是对那个唯一元婴修士利益的受损。  

即便他舍得。  

在卧薪尝胆后,集结元婴修士意图横扫周围。  

之后发现,才刚刚打下一两个。  

周围的元婴修士就天然的集合了起来。  

形成了盟约的存在。  

遏制了你的发展。  

那只有那么点地盘,资源根本不够,上进无望。  

要么内斗,要么打。  

反正经过一团乱糟糟的,这群元婴修士即便打赢了,又再度恢复到了之前的平衡。  

又是元婴修士各居一地的局面。  

因为地盘是不能无限制的扩大的。  

越扩大防守越困难。  

你根本就无力阻止其他元婴修士的侵蚀。  

最终这些憋了几个元婴修士的宗门,又由于元婴修士分地不同的缘故。  

变成了某种程度的四分五裂。  

过了数千年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仙宗。  

顶多祖上有点香火情罢了。  

但是显然,如此做的第一代元婴修士是亏的。  

舍弃了自己的利益培养了后面的元婴修士。  

那么为何要改变现在的局面。  

培养新的元婴修士?  

一开始只供养我一个不就成了吗?  

这就是修仙界的仙宗,一名元婴修士的存在为一个仙宗。  

云海宗的覆灭就是元婴修士的消失才导致的。  

所以,天才有什么用?  

除非元婴修士即将死去,否则他压根就不会考虑培养第二个元婴修士。  

什么山岳宗各地收罗天才。  

实际上是在储备元婴修士的预备役。  

但这种有一批就够了。  

只要元婴修士还能活,就不可能出现下一个。  

如此一来,猫腻就极多。  

毕竟你元婴修士又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那么我下面的人动动手脚又如何?  

反正只要在元婴修士壮年期,只要保证资源的供给,这些都无所谓。  

方钧现在所面对的找不到二阶灵脉的困难,就是这个宏观层面的一个缩影。  

他们可能需要一些修士,为他们所在的派系争夺利益。  

比如说观天宫的筑基修士拉拢方钧。  

但他们又不需要太多的修士,因为太多的修士势必会分摊他们的资源。  

减少他们晋升金丹的可能性。  

虽然只是可能性,大部分人都晋升不了,但这种天然的强占资源就让他们不喜。  

想要加入没有问题。  

就订立下苛刻的条件。  

比如说御兽宗的筑基,在乎方钧是否能够培养出筑基层面的本命灵兽吗?  

在乎方钧是否能够走出他口中所谓的御兽通天大道吗?  

他压根不在乎,压根就是想让方钧背负巨额贷款。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  

让方钧为他打工罢了。  

各个仙宗如此,没有哪个能够例外。  

“灵脉的塑造技术真的非常关键。”  

“如果我不要被在识海中种下契约,背负各种各样的负债。”  

“我必须要成功开发这样技术。”  

“在获得了镇石后,这个技术的推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了。”  

“但还是不够,远远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技术也是如此,九十九步和一百步差距极大。”  

“我现在唯有依靠伊伊。”  

“在界域壁垒中努力奋斗。”  

“我才有望更进一步。”  

当然,在这个沉淀积累的日子。  

方钧也不是无事可做的。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推演筑基的道基的模型。  

在登临筑基那一刻。  

塑造出最完美的道基。  

为将来走完筑基九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尽量收集增强识海强度的丹药。  

为获得第四个以及第五个意境做准备。  

河西城是仙宗御兽宗所直属的领地,这里筑基修士之多。  

除了没有金丹修士外。  

涉及到的筑基资源非常多。  

便于方钧收集二阶的增强识海的丹药。  

他来不久就已经在河西城的丹霞院下订单了。  

而以他的神识强度,倒是无惧于二阶丹毒的困扰。  

第三,就是炼制第四本命法宝。  

其实这个并不是必须的。  

但是方钧考虑到修仙界太危险了,自己又太过弱小。  

如果不能加强自己的实力。  

终有一天会发生意外的。  

比如说现在的他能打得过筑基二重,或者筑基三重。  

但他能打过筑基四重吗?  

不可能的。  

而炼制第四本命法宝是最直观,最廉价的能够直接增强自身实力的东西。  

所以,方钧是肯定要炼的。  

第四,那就是对本命法宝的升级。  

其实到了方钧这个地步,本命法宝全部是炼气九层圆满。  

从修为上已经是升无可升。  

但从道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