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太子死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俣最近很低调。  

连麻晓娇、王楚楚和自己之前临幸过的一个叫“茯苓”的侍女怀孕了,赵俣都没对外声张。1  

当然,出于对向太后和郑显肃的尊重,赵俣第一时间就亲自去了一趟慈德宫将这个喜讯告诉向太后和郑显肃。  

向太后没想到赵俣这么能干,她说:“诸王中,你最肖先皇。”7  

接着,向太后问道:“她三个立有大功,你准备如何升赏?”  

赵俣毫不含糊地表示:“男主外,女主内,我家诸如此类之事,皆由郑押班定夺,儿臣不会插手。”  

见赵俣如此维护她的权威,郑显肃心下一松,感觉她并没有嫁错人。7  

向太后对赵俣的态度和做法也很满意,她笑骂道:“你最会偷懒。”  

很快,郑显肃就通过裴穗对麻晓娇三女进行了封赏,而且,裴穗代表郑显肃表示,麻晓娇三人,不论谁给赵俣生下了儿子,郑显肃都会收她做养女。28  

而赵俣则完全按照郑显肃的意思对麻晓娇三人进行了升赏,没多升一级,没多给一个铜钱。  

如此一来,莘王府的人,尤其是莘王府的女人,无不清楚,虽然他们这位王妃还没嫁过来,但也已经是莘王府实打实的女主人了,地位无可撼动。  

至于赵俣的生育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赵俣只能说,自己年富力强、百步穿杨。1  

要是非找点原因,那就是,自从穿越过来,深知这个时代的人有多脆弱的赵俣,一直在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不说,他还将张虚白请来传授自己道家的养生之术。12  

历史上,张虚白官至冲和殿侍晨,太虚大夫,获封金门羽客,其品阶可比于文官正三品。  

赵佶时期对于道士的道职道阶有着繁复的规定,其中道职的最高级别即是各殿侍晨,且以冲和殿侍晨为最高。  

整个赵佶时代,共有九人担任过侍晨,其中仅有三人获得“金门羽客”的封号,可以凭玉牌出入禁中。  

可以说,张虚白在当时的道士群体中,绝对是最顶尖的存在。  

而且,张虚白不仅预测到了赵佶的下场、靖康之耻以及推演出来了不少事,最后还活到了九十六岁。  

跟张虚白接触后,赵俣发现张虚白真有点东西。  

不说别的。  

只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张虚白当着赵俣的面足足喝了一葫芦酒,才说了一句:“时之异客,天命未央,大王贵不可言。”38  

别搞这些东西,要是真有人能牛逼到推算你是穿越者,历史就不会是那个鬼样子了后来,张虚白看到麻晓娇时,也是凝视了很久,才说了一句:“贵人好福气。”4  

这几天,赵俣每天在家,要么做做蹲起、做做俯卧撑、跳跳刘畊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要么就是跟张虚白学道家的养生术,总之都是在强身健体。5  

就在这期间,所有太医都给赵茂看过病了,能用的招数,他们全都用上了,可赵茂的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  

见此,赵煦下旨,访医于民间,寻找神医为赵茂治病,甚至开出,只要治好赵茂的病,赏钱十万贯、不问出身直升太医局令的丰厚至极的升赏。  

赵俣听说此事了之后,很低调地亲自去了一趟“黑虎王家”,请他家医术最高的王老神医去为赵茂治病。1  

不出赵俣所料,王老神医回来后,冲赵俣摇摇头。  

很快,方圆几百里内的“神医”,几乎全都给赵茂看过病了,却全都弗效。  

太子赵茂薨。5  

赵煦伤心欲绝,下旨,赠太师、尚书令,追封越王,谥冲献,辍朝三日。3  

赵煦为赵茂整整哭了三日,眼泪都快流干了。  

赵佖组织诸王前去探望赵煦。  

赵俣在其中,既没有表现得太过凸出,也没有表现得太过突兀,他始终都是一个观点:皇兄你还年轻,太子没了,再生一个就是,节哀顺变,保重龙体。3  

除此之外,赵俣什么都没说。  

看望过赵煦,赵俣其实想去慈德宫“安慰”一下向太后的。2  

可担心赵煦和刘清菁多想,赵俣就没亲自前往,而是打发裴穗代替自己去“安慰”向太后。  

郑显肃和王懿肃将裴穗带到向太后面前,裴穗禀报:“奴家代我家大王来请太后节哀顺变。”  

向太后问:“你家大王为何不亲自过来?”  

裴穗硬着头皮说:“我家大王言,太后恁地聪明,必知晓个中缘由。”  

向太后一听,就知道,这话肯定是赵俣说的。别人谁敢这么跟她说话?  

至于赵俣为什么不亲自来看望她,向太后用脚后跟想,也能猜到,赵俣这是不想刺激刘清菁,毕竟,他们娘俩可是刘清菁最大的政敌,如今刘清菁倒了大霉,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筹码,以她那蛮不讲理的性格,难保不迁怒无辜,要是她在同样悲伤不已的赵煦面前进谗,搞不好,又会有巫蛊案发生。  

赵俣怕了?  

当着赵煦的面,赵俣都敢猛怼刘清菁,怎么可能怕刘清菁?  

实在是没必要节外生枝,尤其是作为胜利一方。  

对于赵俣是怎么考虑的,向太后一清二楚。  

向太后觉得,赵俣这么处理,很稳妥。  

所以向太后对裴穗说:“回去告诉你家大王,言本宫已知,教他好生照顾她三个,本宫等着抱孙子。”5  

让裴穗回去了之后,向太后对郑显肃、王懿肃以及一旁的张纯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