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犀浦对峙(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么事就下去休息吧。”  

刘继隆示意其退下,韦工啰碌见状便行礼退出了衙门。  

在他走后,刘继隆也起身走向了县衙中堂休息。  

对于他给多康开出的价格,他并不觉得很高,只是多赚和少赚罢了。  

十石粮食很多,以现在三川的粮价,差不多在七贯钱左右。  

不过随着战乱结束,荒地复垦和各类政策出台,刘继隆有自信在两年内将三川粮价恢复到每石四五百钱的水平。  

届时与多康交换,四五贯便能买一匹挽马,二十几贯就能买一匹军马。  

不管怎么说,都是刘继隆在赚,而多康也不亏。  

他们只要能和陇右、西川买卖粮食马匹,就可以用更高的粮食价格来和其他部落贸易。  

据刘继隆了解的,诸如羌塘、苏茹、逻些城等地,一石粮食已经涨到了一贯五乃至二贯的价格。  

往后近二百年都是气温下降期,吐蕃对粮食和茶叶的依赖也将不断走高。  

正因如此,刘继隆从不忌惮扶持尚摩鄢这群人,因为随着气温下降,高原之上只有碎片化的统治,吐蕃王朝只能成为历史。  

哪怕他现在扶持没卢丹增,没卢丹增也顶多控制卫藏和多康地区,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出现问题。  

他们对中原的依赖性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容易控制。  

思绪间,刘继隆回到中堂洗了把脸,随后便躺下休息了。  

只是在他休息的同时,距离他不过二十余里外的高骈却根本睡不着。  

“窸窸窣窣…”  

甲片声响起,站在沙盘前的高骈抬头看向牙帐门口。  

索勋和梁缵走了进来,二人先后作揖。  

“节帅,陇右的那支骑兵在两个时辰前经过唐昌,眼下估计往青城方向去了。”  

“节帅,不如先收拾了这支兵马,再回头与刘继隆决战?”  

二人各自提出建议,高骈眉头却紧锁,蹲下将朋笮的陇右令旗插到了青城方向。  

待他做完这一切,他这才缓缓道:“刘继隆距离我军不过二十余里,我军若是后撤,他必然逼近。”  

“等我们拿下后方那数千精骑,刘继隆恐怕已经包围成都了。”  

“成都城内二十余万百姓,城中粮食仅够三个月所用。”  

“刘继隆今日攻破新繁和新都,又派骑兵拿下了朋笮和九陇,所获粮食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他多支撑几个月。”  

他说着说着沉默下来,片刻后又道:“张璘他们应该明日就会行动,届时先看看刘继隆反应,再决定如何对待我军后方的这支精骑。”  

“若是不出我预料,刘继隆应该准备用这支精骑来截断我军退路。”  

“慢!”高骈突然打断了自己,目光不断扫视营盘。  

如果是对付普通将领,甚至是段宗榜这种大礼名将亦或者王式等人,高骈肯定会觉得这支精骑是用来策应主力,随时准备侧击或背击的骑兵。  

不过对手是刘继隆,不能以平常良将视之。  

刘继隆此举,肯定是用来吸引自己注意力,甚至用于截断自己后路。  

这说明,他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张璘他们的踪迹,知道自己准备阶段他后路,以自己的招数来对付自己。  

这么想着,高骈眉头紧锁,随即开口道:“派兵绕过新繁,连夜告诉张璘他们…绕过新繁,撤往郫县。”  

高骈这番话,使得索勋与梁缵二人表情错愕,梁缵忍不住询问道:“节帅,这已经安排好了,为何还要撤回来?”  

“刘继隆大概已经发现张璘他们的踪迹了,将他们留在北边已经无用。”  

高骈解释着,同时将代表张璘的精旌旗撤回到郫县,同时说道:“刘继隆准备先击溃我们,再收拾张璘和李福他们。”  

“眼下他手中兵力,应该在两万左右,以两万对付我们近三万人,他恐怕有些托大了。”  

“兵力相等,我还未输给过任何人…”  

他起身走回主位,安心坐下的同时吩咐道:“传令,将军中牛羊尽数屠宰,给三军加餐!”  

“是!”梁缵二人果断作揖应下,但不等他们退出,高骈看向索勋:“索兵马使留下。”  

梁缵看了索勋一眼,随后离开牙帐。  

在他走后,高骈则是开口道:“刘继隆给你写了招降信,你是怎么想的?”  

索勋没觉得自己和刘继隆的事情能瞒住众人,故此他实话实说道:  

“某虽需要富贵,但也得看富贵自何人身上所取。”  

“让某在刘继隆麾下为将,某自认为折辱,自然不受。”  

索勋实话实说,高骈听后颔首:“刘继隆虽强,我却也不弱。”  

“若朝廷能提前让我节制三川,哪怕只有半年,我亦能凭一己之力讨平陇右。”  

“如今虽说晚了些,但击退刘继隆不成问题。”  

“明日阵上你且看着,某如何攻破刘继隆中军。”  

“是!”索勋作揖应下,他对高骈的能力还是十分信服的,不然也不会从宋涯麾下转投高骈。  

不过刘继隆始终是个另类,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心的。  

怀揣着这种不安的情绪,他作揖退出了牙帐,转身返回了自己的帐篷。  

不多时,牛羊肉炖煮的香气在夜幕下不断飘香,引得所有人食指大动。  

西川军大快朵颐,随后便各自回营休息去了。  

翌日清晨,高骈洗漱过后,便见梁缵与索勋来禀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