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兵进巴蜀(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昌明县,刘继隆则是可以立马率大军前来,将他包围其中。  

李福倒也不愚蠢,眼下逃亡巴西,而巴西虽然不如江油关坚固,但比昌明却好上太多了。  

此外,巴西有涪江水运,不愁被切断补给。  

只可惜,巴西的城墙再厚,却也只是夯土的城墙,只要刘继隆举兵去攻,巴西与江油关的下场,不会有任何区别。  

李福如果能够想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逃往梓州。  

“马步兵和步卒、民夫在城外扎营,骑兵入城休整。”  

“是!”  

刘继隆抖动马缰,当即带领骑兵进城,而三军之中负责军纪的军吏也在重复“三令五申”。  

陇右军的军纪无须过多赘述,每个人虽然都好奇打量四周,却没有人敢停下来做任何事情。  

刘继隆被骑兵拱卫,走入昌明后,第一眼便是昌明那宽三丈的官道与趴在坊墙上围观他们的百姓。  

昌明的街道坑坑洼洼,坊墙也低矮破烂。  

那些趴在墙头的孩童,大多穿着破烂,面黄肌瘦。  

刘继隆哈了一口气,但见白色雾气从口中飞出,可见气温寒冷。  

“张昶,清点库中绢帛粗布。”  

“是!”  

刘继隆开口,张昶便知道自家节帅要发东西给百姓了。  

不过他并未说什么,只因为就连他也看不下去。  

三川确实富庶,但富庶的却不是百姓,而是衙门和世家豪强。  

城内的百姓都穿着单薄破烂,城外的百姓恐怕只能冻死在寒风之中。  

想到这里,张昶不免想到昔年吐蕃治下的自己。  

很快,三千骑兵兵分两路,一部分走入军营内休整,一部分则是接管了县衙的护卫。  

刘继隆走入县衙中,由于县内官军撤离匆忙,衙门中的各类文册都还在。  

他让人清点好后,摆到了主位上,他则是开始翻阅,查看昌明县的情况。  

与此同时,张昶、耿明和斛斯光则是离开衙门,严盯纪律去了。  

两刻钟后,随军庖厨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刘继隆则是一边吃,一边翻看昌明县的文册。  

吃完饭后,他便大概了解了昌明县的情况。  

县内的图籍都是会昌年间的图籍了,大概率是李德裕治蜀时,曾经下令丈量过田地,清点过人口。  

不过县内的文册有两套,一套还是抄旧元和年间的图籍,一套则是会昌年间清点的图籍。  

前者估计是用来糊弄州、道衙门的,后者才是用来治理昌明县的。  

看似没有问题,但元和年间蜀中经历了“刘辟之乱”,东川与西川交界的州县人口凋敝,土地荒芜。  

后续经过几十年治理,这些州县才渐渐恢复了人口和耕地。  

例如刘继隆手中的这两套文册,给朝廷看的那本抄旧文册中,昌明县仅有四千余户,二万三千余口,十二万四千余亩耕地。  

后者用来治理昌明县的文册中,昌明县却有六千八百余户,三万四千余口,十八万七千余亩耕地。  

两本文册间的数据差,足够隐匿数千贯的赋税。  

昌明县还算是富庶的县城,若是连昌明都这么做,其他贫苦的县城则更不用说了。  

不过后者的图籍,估计也早早就失真了。  

别的不提,单说陇右这些年不断从剑南道和山南西道招抚人口,就能得知这些地方人口流失有多严重。  

刚才刘继隆率军从江油关南下时,沿途见到不少无人村落和抛荒田地,那些田地肥沃,若是百姓能安居乐业,怎么可能舍得抛荒。  

想到这里,刘继隆合上文册,随后召来了张昶。  

“节帅!”  

当张昶走入县衙,刘继隆当即说道:“传信给高长史,令其先派二百官员,三千直白南下绵州。”  

“开春后,再将伤残的将领和经历过下乡的大学学子送到绵州来,方便我们从中选拔出有品秩的官员和无品秩的直白。”  

经过这些年的潜心发展和人才积累,陇右都护府治下的品秩官员多达一千七百余人,流外直白八千五百余人。  

原本陇右有五十个县,如今经历多场战役后,已经增加到了八十二个县。  

不出意外,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增加州县。  

按照陇右规制,每个县应该有品秩官员十二人,流外直白五十到七十人不等。  

如今官员和直白的储备,足够陇右治理三川全境。  

多年积累,总算派上了用场,不过有些事情也需要变一变。  

“对了,三川和秦州、朔方等处的官学暂时停止修建和扩张。”  

“是!”  

张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直接接下了军令。  

对此,刘继隆有自己的考量。  

陇右之所以能够推行官学和教育,让孩童们有书读,那是因为陇右前中期人口基数少,可从丝绸之路获利的钱财多,足够维持陇右那两三万的学子读书。  

只是随着陇右人口不断增加,入学学子越来越多后,弊端也就显示了出来,但依旧还能勉强维持着当下局面。  

不过现在摆在刘继隆眼前的,却是三川及秦州、朔方等加起来或许不少于三百万人口的巨大群体。  

且不说朝廷已经切断丝路贸易,即便丝路贸易还在持续,刘继隆也养不起那么多人口基数下的适龄学子。  

说直白些,陇右的制度只能在陇右推行,一旦陇右发生变化,当下的生产力,就不足以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