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高歌猛进(1/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出些力气,扎起营垒来,早些休息!”  

“嘭!”  

十月二十日,在萧瑟寒风中,刘继隆所率兵马走武州南下进入龙州,并驻扎在了江油县外。  

龙州治下有江油、青川二县,虽是河谷,但空间并不大。  

在尚摩鄢掳掠西川人口前,龙州人口仅四千余人。  

后来尚摩鄢掳掠人口被刘继隆交换得来,人口虽被安置,但龙州受限地形,也不过增加了平武乡和苦竹乡罢了。  

龙州境内人口勉强增至二万口,百姓基本都是沿涪江、清水江等处河谷耕种,全州耕地勉强开垦得到六万余亩,但可开垦的空间还有很多。  

至少在刘继隆南下路上所见到的河谷平川来说,开垦二三十万亩水浇田并不难。  

“都说这剑南与陇南气候不同,某倒是觉得相差不大。”  

窸窸窣窣间,刘继隆等人走上了江油县城头,在他身后的斛斯光说着江油和陇右的气候,张昶与陈瑛闻言露出笑容。  

“这江油还在山中,气候和陇南自然没有不同,等你攻下江油关,走入成都便知道有何不同了。”  

张昶解释着,而斛斯光也笑呵呵的看向走在前面的刘继隆。  

刘继隆的目光在江油县打量,时不时看向城外那并不宽阔的平地,基本都被陇右军的将士扎营所用。  

“此处只适合建关,不适合置县。”  

“若是日后图谋发展,还是得迁徙到平武乡去。”  

望着被涪江与山岭环抱的江油县,刘继隆摇头说出江油的缺陷,张昶跟陈瑛也颔首道:  

“节帅高见,这江油确实只适合做关隘。”  

“平武虽然也狭长,但被涪江冲出来的平川确实更多。”  

二人这般说着,刘继隆却停下脚步,回头看向几人。  

张昶、斛斯光、陈瑛、张武…  

刘继隆看着他们,最后将目光放在陈瑛身上,不由询问道:“听闻那黄巢之所以打着我们的旗号,是因为你给了他牙商的身份?”  

“这、末将并未给牙商身份,但确实修书一封送给过他。”  

陈瑛心里早有准备,所以便将他与杨信如何结识黄巢,之后黄巢遭冤句县令针对,他们如何帮忙,以及黄巢为何打着陇右旗号作乱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刘继隆听后,只觉得世事无常,但斛斯光听后却道:  

“你这朋友倒是目光短浅,若是早早投了我们,何必被逼得落草为寇。”  

“这…”陈瑛苦笑,他心里虽然也这么觉得,但他依旧尊重黄巢的选择。  

“行了。”刘继隆打断二人对话,笑着说道:“你我又不是黄金,如何做到人人喜爱。”  

“再者说,世人本就觉得我陇右贫苦,若非我等努力,陇右如何有现在的繁华?”  

“不过有这层关系在,日后若是这黄巢有所作为,说不定你还能去招招安。”  

刘继隆笑呵呵说着,陈瑛却只当是调侃。  

毕竟以陇右如今的实力,只要彻底拿下三川,再潜心发展一年半载,很快就能拉出十几万军队东进。  

不过想要拿下三川,潜心发展发展,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节帅,这李福无能,几次围攻我们都不成功,东川都督府六千弟兄,期间牺牲一百五十二人,都通过州屯兵补充了。”  

“如今府内还有五千州屯兵和六千战兵,我军何时出击江油关,走入三川?”  

张昶作揖询问,刘继隆听后想了想,他若是带走六千战兵,留下五千州屯兵也足够守城,而他手中兵马也将达到两万。  

如今的难点在于民夫,毕竟他南下只带来了三万民夫,而龙州的粮食只够七万军民吃四个月。  

“从江油到江油关,差不多七十里路程,攻下江油关,便能走入绵州,而绵州昔年有二十余万口百姓,百万亩良田。”  

“如今虽然经历了动乱,少说也有十几万人口。”  

“不过我军必须先拿下地势平坦的西川,所以绵州八个县里,只有昌明、巴西、龙安、神泉几个县是我们主攻方向。”  

刘继隆定下主攻方向,张武听见刘继隆开始畅聊如何作战后,他才主动开口道:  

“节帅,我军在西川都督府还有不少兵马,尤其是多康的番兵和番骑,是否应该先调兵马来到此处,走江油关出关南下?”  

张武话音落下,张昶这才脸色微变,连忙作揖道:“节帅,今早西川都督府传来消息,故桃关丢失,但端源县人口都转移到汶山了。”  

张昶这话说出,张武和斛斯光脸色骤变,二人都清楚故桃关对于西川都督府代表什么。  

故桃关是西川门户,也是西川都督府门户,丢失三州,若是高骈趁势夺取茂州和维州,那先前得来的十几万西川人口便会被高骈夺回了。  

想到这里,二人立马看向刘继隆,刘继隆却沉稳道:“故桃关虽说坚固,却也不是固若金汤。”  

“高骈昔年就通过索勋这厮得到了归义军的投石机图纸,尚摩鄢他们能依靠故桃关坚持四个多月也足够了。”  

“山南西道的事情,高骈估计已经知道,那他便更不可能去攻打茂州了。”  

刘继隆沉思片刻,脑中回溯巴蜀地形,片刻后才道:  

“高骈眼下应该在集结兵马,等待我军主动进攻江油,与李福斗个死伤后,集结重兵与我军交战于涪江、雒水之间,以水网限制我军。”  

张武听后,当即便提出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