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兵分两路(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联系,那还怎么控制三川?”  

“高骈在蜀中是否会坐大,会不会阳奉阴违?”  

李漼可以感觉到诸镇因为朔方之役、秦州之役而对朝廷渐渐轻视,但若是三川丢失,那朝廷便连退路都丢失了。  

到时候叛军打入关中,留给朝廷的还有什么地方?  

北都的太原距离河朔三镇太近,东都洛阳距离长安太近,那边只剩下曾经的南都江陵了。  

可江陵傍水长江,三川兵马可以在渝州训练水师,沿江而下。  

“难道朕要逃到江南去吗?”  

李漼想到这里,当即看向田允催促道:“传旨,令左神策军中尉杨玄阶,右神策军中尉西门季玄领兵抢驻骆谷关、子午关,伺机出兵驻扎兴元府。”  

“臣领旨…”田允不敢耽误,当即便派人送去消息。  

在他安排的同时,李漼继续看向徐商说道:“传旨意给郑畋,朕不要他据守散关,朕要他守住兴凤二州!”  

“陛下,这…”徐商欲言又止,毕竟现在距离王铎兵败已经过去三日,估计刘继隆已经开始进攻兴凤二州了。  

以刘继隆在朔方与秦州时的攻城速度,二州即便没有陷落,却也差不多了。  

只是皇帝既然都开口了,他也没有办法驳回,只能点头应下,派人起草圣旨,令郑畋急救兴凤二州。  

眼见他们都安排好了,李漼再度询问道:  

“如果、朕是说如果…如果刘继隆拿下一府三州,高骈与李福是否会割据自立?”  

“这…”徐商不知如何回答,路岩听后则是连忙保证道:  

“陛下,臣以为高骈必然不会割据自立,而高骈若是忠心朝廷,李福则更不敢阳奉阴违。”  

“眼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是将此消息告诉西川的高骈,令其严防死守。”  

“若是一府三州失陷,也应该令其出兵速速收复丢失州县。”  

路岩话音落下,李漼却还是有些怀疑高骈对朝廷的态度。  

双方僵持许久,直到半盏茶过去,李漼才颔首道:“此事便交由路相操办吧。”  

“臣领旨…”  

路岩作揖应下,而李漼也将目光转向于琮道:  

“如今秋税该收的也收上来了,去岁积欠的军饷,又有几成发了下去?”  

“正要与陛下奏表此事。”于琮毕恭毕敬的回禀道:  

“户部与度支虽入册一千五百余万贯,但各镇起运钱粮折色仅有二百余万贯及九百余万石,运抵京中的只有二百万贯及一百五十万石。”  

“以关中粮价,三川及京西北、大同、山南东、岭南等道、镇皆未起运钱粮。”  

“朝廷积欠京西北及关东等镇军饷约六百余万贯,而关中粮价已经达到斗米三百六十钱。”  

“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不仅需要维持长安粮价,还需要供给西境数万兵马,不可轻动。”  

“地方之上积存的七百余万石粮食,若是就地变卖,再补发诸镇军饷,大致能还清去年积欠。”  

“不过如此以来,朝中能调动的仅有二百万贯现钱,若以关中粮价,最多不过能买五十余万石。”  

“然百官俸禄尚未发出,户部与度支已然入不敷出…”  

于琮说了很多,可李漼只听懂了最后一句话,不由得脸色变黑。  

两场战役接连失败,许多藩镇起运钱粮根本不足往年七成,加上漕运的运力不过一百五十万石,地方上的粮食无法调入京中,解决京中粮价危机,致使朝廷要用粮,也不得不买高价粮。  

想到这里,李漼渐渐后悔了起来。  

他没想到战事会打成这样,更没想到诸镇翻脸会如此之快。  

他都不敢想象,若是诸镇知道兴元府和三州丢失,又将如何看待朝廷。  

“朕知道了,诸位退下吧!”  

“额…”  

于琮眼见李漼竟然毫无反应的示意他们退下,这让他十分无奈。  

他本想劝说皇帝,从内帑之中拨些钱来维持局面,但就皇帝态度来看,皇帝根本不想动用内帑来帮助户部与度支。  

叹息之下,于琮只能跟随众人离开了咸宁宫。  

在他们离开后不久,一份份旨意从南衙北司发出,但不等他们送抵西川,身处西川的高骈便已经得到了刘继隆进攻山南西道的消息。  

只是如今的他,却并不在意刘继隆是否能攻下兴元府,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故桃关。  

“淅淅沥沥…”  

细雨下,几乎被投石机砸为平地的故桃关废墟出现在高骈眼前。  

自六月初一强攻故桃关开始算起,西川军断断续续强攻一百二十余日,终于拿下了这座曾经的西川门户。  

张璘披着蓑衣走来,脸色阴沉着作揖:“节帅,叛军的尸首都被带走了,端源县的百姓也都被叛军迁去了汶山,我军是否进击强攻汶山?”  

高骈如愿以偿得到了故桃关,甚至连故桃关不远处的端源县都落入了他的手中,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尚铎罗在辛谠的建议下,提前迁徙走了所有人口,加上故桃关被破坏严重,而刘继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南下,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将故桃关修复到此前的模样。  

对此,张璘、王重任等将领都脸色难看,但高骈却面色如常。  

“无碍!”高骈平静道:“茂州叛军遭受重创,近来虽有改变,却为时已晚。”  

“传令三军,速速修筑故桃关,五日后撤回灌口。”  

高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