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连摧三军(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  

伴随着他的挥舞,身后的旗兵纷纷开始挥舞旌旗,旗语传递间,七千陇右步卒开始结阵为曲,以锋矢阵正面进击。  

“呜呜呜——”  

“咚!咚!咚…”  

号角声与鼓声齐齐作响,七千陇右步卒结阵成曲,以前军三千人作战锋,中军二千人做驻队,后军二千人做跳荡。  

眼见他们开始出击,刘继隆继续沉稳挥舞令旗,旗兵继续传递消息,而这次五千马步兵中除一千留作驻队以外,余下四千马步兵作马军分兵左右两翼,做奇兵出击。  

“传令、前军战锋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即发箭。”  

“若贼至二十步内,战锋先行压上,射手、弩手俱舍弓弩,各先络膊,执刀枪等待战锋破阵。”  

“若敌军阵脚稳固,战锋队打贼不入,即着弓弩手执刀棒齐入奋击,马军、跳荡、奇兵不得辄动。”  

“若前军被贼蹙迫,跳荡、奇兵、马军闻哨声迎前腾击,战锋回阵整顿,缓进向前。”  

“各团量抽捉马人,若临斗时敌军出精骑侧翼突击,战锋队却其锋,捉马人及应捉马,捉者立斩。”  

刘继隆声音沉稳,十二名旗兵闻言分别挥舞旌旗。  

一时间,各军、团开始执行军令,一万两千兵马有条不紊,宛若一台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  

面对这台战争机器,原本还只是紧张的神策军将士,此刻瞬间冒出冷汗。  

不只是他们,便是天雄军的精骑都紧张握住了缰绳,赵黔与杨公庆二人眼底闪过惊骇,面面相觑间,只能将目光投向面色凝重的王式。  

此时的王式面色凝重异常,手中令旗挥舞,身后八名旗兵不断跟随他令旗挥舞旌旗,传递旗语。  

单从旗兵数量就能看出,王式与刘继隆的差距。  

八名旗兵在王式令旗纷飞下游刃有余的接收并挥舞自己所得旗语,可对阵的陇右十二名旗兵却聚精会神,根本不敢眨眼,生怕错过刘继隆传达的任意一条军令旗语。  

“这刘牧之…”  

王式已经五十有八,很少能遇到让他激动且畏惧的事情了。  

此前刘继隆仅率领精骑时,他尚且还看不出双方行军布阵的高低。  

可如今二人皆以堂堂之阵对战,双方差距立马就显露出来了。  

两军还未交锋,王式便已经被稳压一头。  

这还是王式军中有精骑的情况下,而刘继隆只能用马步兵充当精骑,三军并不完全。  

饶是如此,刘继隆依旧从容,可王式已经技巧尽出。  

在二人令旗翻飞的同时,两军距离不断接近。  

二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二十步…  

“放!”  

伴随着双方战锋队头麾下令旗,吹响木哨,数以千计的弩矢被射出,于空中碰撞交织。  

有的碰撞跌落,但更多的纷纷射入敌军阵中。  

这个距离下,弩矢只能起到干扰的作用,但陇右军阵型不乱,稳步向前。  

相比较下,神策军阵脚动乱,王式脸色一变。  

双方兵员素质相差太大,王式额头缓缓冒出一层细汗,精力高度集中让他不免头疼起来。  

一百步、八十步、六十步…  

“放!”  

依旧是同样的场景,双方战锋队弓手开始射箭干扰,神策军依旧处于下风。  

“节帅!”  

“看到了。”  

旁边的张武忽然开口,刘继隆沉着回应,只因二人瞧见了伏羌方向,数十名骑兵贴着秦岭山脚冲向落水道营寨。  

“怪不得主动出击,原来是伏羌县有大鱼。”  

刘继隆手中动作不停,嘴上却轻嘲起了官军的情况。  

若是王式率军驻守营寨,刘继隆也得费一番手段才能拿下王式,兴许会死伤数百上千人。  

结果王式为了救伏羌县的这只大鱼,竟然主动出击来接应对方,倒是省去了刘继隆一番手段。  

“节帅,要不要末将等会率军将其捉住?”  

张武雀雀欲试,可刘继隆却摇头道:  

“不必,能让王式接应的人,唯有北司那群宦官。”  

“这群宦官对他们来说重要,对我们来说却并不重要。”  

刘继隆这是实话实说,诚然可以俘虏北司的宦官,用来作为筹码交易。  

可问题在于,他现在压根不想和朝廷停战,他才占据了区区朔方及大半个秦州,现在停下,如何对得起过去阵没的那些弟兄。  

至于用宦官交换赎金,那则更没有必要。  

只要拿下三川,再大军出陇山进入关中,届时关中最值钱的土地和人口都会被留下,他没有必要为了几万、十几万的赎金来浪费力气。  

“进!”  

刘继隆手中令旗挥下,而双方战锋队也来到了不足十步的距离。  

双方缓缓靠近,紧接着长枪碰撞,相互试图刺翻对方的战锋队兵。  

普通兵卒素质对比的时候到来,神策军的战锋队宛若鸡蛋碰石头,被挑翻刺倒的战锋兵数不胜数。  

刘继隆令旗再度挥舞,前排一千战锋化作二十个小队,组成锐阵击破官军直阵,凿出无数“豁口”。  

前排的神策军步卒惊惧之下开始后退,而后面的步卒则止步不前。  

“关东狗,尝尝你阿耶的金瓜锤!”  

“关东狗…”  

“嘭——”  

陇右的战锋还在前进,那些栽倒的神策军兵卒被踩踏后拖拽到陇右阵中,来不及求饶便被金瓜锤砸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