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长驱直入(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几个呼吸时间,三人走上墩台,其顶部长宽各三丈,面前便是占地数百亩的校场。  

萧瑟的秋气里,刘继隆抬手按住鄣刀刀柄,远处是陇西城外劳作农户,脚下是万军肃立,铁甲寒光。  

一万五千陇右老卒整装待发,长矛如林,黑压压地排向天际。  

朔风扫过,千百面旌旗猛然翻卷,猎猎之声如雷滚过校场,刘继隆肩后的红色大氅在风中狂舞,像一团燃烧的暗火。  

“祭旗——”  

台下诸将唱声,高进达捧来铜盆,盆内装满五畜牲血,而崔恕则是端来烈酒,等待刘继隆动手。  

刘继隆脸色平静,神情淡然的拔刀划破手掌,将血沥入烈酒,仰头饮尽。  

高进达则是将装满五牲畜血的铜盆举起,洒在台下。  

鲜血洒满高台,浓郁的血腥味让前排的兵卒心中一凛。  

“杀!杀!杀…”  

台下爆发出海啸般的喊杀声,将士们的箭囊在颠簸,乘马的马蹄在刨地,所有矛尖都朝着东方倾斜,仿佛整片大地正在缓缓抬起。  

刘继隆最后看了一眼远方的陇右,振臂举起鄣刀:“出征!!”  

在他的军令下,五千马步兵及一万老卒开始有序出营。  

刘继隆走下高台,翻身上马,高进达同样如此。  

“崔恕,家里便交给你了!”  

“节帅放心!”  

刘继隆话音落下,崔恕连忙作揖。  

不等他抬头,刘继隆调转马缰,疾驰冲出营去。  

高进达紧随其后,二人随军走出营盘,所见的是无数辆供兵卒乘坐的挽马车。  

昨夜刘继隆便已经下达了此役胜出前,兵不卸甲马不卸鞍的军令。  

渭州的挽马被刘继隆征集一空,五千多辆挽马车,保障了步卒行军路上的体力休整。  

所有的辎重及民夫都提前几日调往了前方关隘,而此时刘继隆要做的就是率军抵达关隘,夺回第一重关隘,拿下武山县及伏羌县。  

“三阳川可有消息传来?”  

马背上,刘继隆平静询问高进达,高进达见状立马回答道:  

“北边三千步卒死守三关,另有斛斯光率两千马步兵坐镇高山咀,李承勋手中虽有两万八千大军,也不敢说能轻易攻下三关。”  

“南边朔方老卒调入,安破胡手中有精骑四千、马步兵两千。”  

“王式几次试探,但都被安破胡化解,这安破胡比您想的还要思索精细。”  

“除此之外,我军原本故道石堡处还有两千战兵老卒归张武统辖,届时只要我军夺取壁垒,进取武山县,张武便可率军一千五百加入对武山县的战事。”  

“南边王铎进攻成州,被陈靖崇和耿明二人设伏青阳峡,死伤近千人。”  

“不过这王铎也是个沉稳之人,虽然当时慌乱,但立马稳住了三军,率军撤往了南边的龙门镇。”  

“尚铎罗和张昶倒是中规中矩,依旧坚守关隘,依托关隘杀敌。”  

“北边的曹茂也几次率领刚训练的轻骑去袭扰盐州,盐州朔方军残部不堪其扰。”  

在高进达的解释下,整个西境战场的局势宛若地图呈现在刘继隆眼前。  

事实证明,嘴皮子厉害是没有用的,至少就当下局面来说,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张昶、尚铎罗、厝本,以及被刘继隆禁闭的李骥等人并无功过。  

比较他们,反倒是平日里沉稳的陈靖崇及耿明能主动出击,挫败了山南西道官兵的入侵。  

曹茂虽说在此前朔方之役中表现略差,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  

吸取教训后,他也知道该怎么独立指挥三军了,表现足够称道。  

从整体来说,尚铎罗等人的表现甚至还不如崭露头角的新人安破胡,以及在故道石堡抗住了官军两月强攻的张武。  

“经过此事后,有些位置也该动一动了…”  

刘继隆心中默默想着,而此时其所率兵马也来到了渭水北岸的水关。  

水关东西长十余丈,高三丈,仅甬道便高二丈。  

随着关门打开,甬道后露出的是滔滔东流的渭水,以及横亘渭水之上的铁索桥。  

铁索桥长四十六丈,其中三十丈处于水面,桥宽一丈四尺,以十六根铁索搭建并以铁沟固定木板而成。  

在刘继隆指挥下,陇右大军以团为单位开始过河。  

校尉及旅帅、队正、伙长的素质并不差,很快便指挥一团又一团的快速渡过铁索桥。  

待到全军通过时,所用时间不过半个多时辰罢了。  

大军进入南岸的水关,接着便沿着渭水向东进军。  

一个时辰后,大军接连通过第三道关隘,来到了第二道关隘。  

第二道关隘背后是下场的地形,两万多民夫已经在此埋锅造饭,而刘继隆率军到来后的第一条军令就是令三军休息吃饭。  

第二道关隘距离第一道关隘仅有十里,刘继隆准备一鼓作气夺回第一重关隘。  

正因如此,当将士们匆匆休息并吃饱喝足后,刘继隆继续下令三军与民夫出关前进。  

渭水河谷的风很大,吹得众人衣袍鼓舞,旌旗猎猎。  

一万五千老卒率先出关,前方地势变得开阔起来,而远处的官军塘骑也发现了他们出关的举动,连忙调转马头向第一重关隘撤去。  

“不必追,让他前去通报也无妨!”  

不少将领试图追击,但都被刘继隆喝止住了。  

他的目光投向前方宽阔的河谷,大片渭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