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疾风劲草(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驾!驾!驾…”  

四月间,北方大地快马纵横,无数军碟往来传送,粮草调拨更是尤为频繁。  

哪怕是关中的普通农户,也隐隐察觉到情况不对。  

关中某个小村落,十几名农夫聚集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目光追随着远处官道上疾驰而去的军中快马,脸上满是忧虑。  

他们的衣衫虽然破旧,打满了补丁,但好歹还能遮体保暖,面色虽然发黄,但至少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不至于像河淮一带的百姓那样,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  

“这日子,怕是又要不太平了…”  

一名中年农夫叹了口气,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带着无尽的疲惫。  

“是啊,最近官军车马往来得也太频繁了,粮草车队一辆接一辆,看样子是要打仗了。”  

“打仗?跟谁打?”  

“会不会是西边的刘继隆?”  

一名年轻些的农夫插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刘继隆这个名字,也是他从衙门那里听来的。  

“刘继隆?”听到这个名字,周围的农夫们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他们所知道的刘继隆,都是从衙门派来收粮的胥吏口中听来的。  

那些胥吏把刘继隆描绘成一个身高三丈、青脸獠牙、朱红头发的恶鬼模样,仿佛他根本不是人,而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妖魔。  

“听说那刘继隆是个吃人不吐骨头家伙,带兵从河西杀到陇右,一路上遇到的番人都被他们吃光了。”  

“俺也听说过,城里的茶肆里有人说书,其中说过刘继隆杀人不眨眼,手下的兵也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恶鬼…”  

几名农夫低声说着,声音中带着几分恐惧,四周人也隐隐露怯。  

“哼!”就在这时,蹲在一旁的一名六旬老翁突然发出一声轻嗤,打断了众人的议论。  

老翁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皮肤黝黑,双手粗糙,显然是常年劳作的痕迹。  

他的眼神中带着几分不屑,显然对众人的话并不认同。  

“阿翁,您这是…”  

众人纷纷看向老翁,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  

在这村子里,老翁是年纪最长、见识最广的人,大家都尊称他为“阿翁”。  

老翁缓缓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刘继隆未必是什么好人,但朝廷更是凶恶。”  

“俺们这村子临近陇右,若是真打起来,没了民夫,朝廷必然要来俺们这里抓人。”  

“如俺这种七十多岁的老弱肯定无人要,但你们这些青壮、一个都跑不了!”  

他的话让众人心中一紧,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老翁扫视众人,眼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继续说道:“想要活命,唯有等到夏收后,举村逃入南边的秦岭之中,等待战事结束再走出来。”  

“逃入秦岭?”  

原本还在害怕的青壮们顿时惊醒,其中一人忍不住反驳道:“阿翁,俺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怎么能说走就走?”  

“是啊,逃进山里,俺们吃什么?住什么?”  

“阿翁是不是年纪大了,糊涂了…”  

面对这些晚辈的猜疑,老翁轻哼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舍不得眼前的东西,却不想想,那些已经开垦过的土地,即便变成了荒地,也很容易复垦。”  

“只要别抛荒太久,或者每年派人下来烧荒,那就等于在为土地积肥。”  

“俺们进了山,还能寻些谷底开垦新的田地,而且逃入山中不用交粮,算上我们夏收的粮食,也勉强够吃。”  

“这世道越来越乱,衙门收税越来越高,若是能在秦岭中开辟良田来自给自足,俺们这个村子的人,或许都能活到战乱结束。”  

他说到这里,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变得严厉起来:“可如果你们执意选择留在村子里,那俺们这个村子的男丁,还能活下三成都算老天开眼!”  

众人闻言,心中不由得一颤,面面相觑。  

老翁的话虽然刺耳,但却让他们不得不正视眼前的现实。  

“阿翁,您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  

“夸大?”老翁似乎想到了什么,忍不住拔高声音道:“俺年轻时,朝廷征召俺阿耶和你们的耶耶们去西川平叛,全村四十二个人去,只有五个人回来了,且个个都缺胳膊少腿。”  

“你们若是不信,大可以留下来试试,看看朝廷会不会对你们手下留情。”  

他的话让众人心有余悸,纷纷低下头,沉默不语。  

过了片刻,其中某名农夫才抬起头,小心翼翼地问道:“阿翁,那俺们…该怎么办?”  

老翁眼看有人表态,他连忙说道:“先派人去岭中寻些谷地,等夏收后俺们再举村转移进去。”  

“只要俺们能活下来,土地迟早还能回来,可若是人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众人闻言,尽管心中仍有不舍,但老翁的话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最终,大家决定按照老翁的建议,先派人去秦岭山中探路,等夏收后再举村逃入山中,躲避战乱。  

眼见众人同意,老翁自己也松了口气。  

他虽然有见识,但他太老了,开荒这种事情他干不过来,所以必须带着全村人去山里,这才能让他在山里也活得长久。  

这般想着,他目光眺望远处的陇山,忍不住摇头转身:“这些人为什么总是要打仗,为什么不能好好的种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